将“党的领导”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

□贾华荣

字数:1762 2023-08-27 版名:知行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将“党的领导”相关内容渗透到教材中,尤其是思政课、历史课、语文课这三个国家统编教材。如何高质量落实这份指南,进一步推进“党的领导”进课堂,就成了教师的责任。将“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优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以教促学、以学促思,对于培养学生高度政治认同感有重要价值。
  研读课标,根植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师在进行整体设计之前,应研读课标,尤其是课标中关于学科素养的解读,将教学目标建立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具备政治性,要求“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拥护中国共产党”,与其对应的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和“法治素养”。如在“政治认同”方面,以“了解党史”“领悟精神”“知道经验成就”“开展精神谱系教育”“认识领导地位”的逐级递进的目标层级展开教学;在“法治素养”方面,以《宪法》文本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党领导的优越性”为内容展开教学。此外,在“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方面,也有间接的体现。如在“道德修养”层面谈到关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要求;在“健全人格”层面谈到关于“学会处理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的要求;在“责任意识”层面谈到“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暗含了对“党的领导”的认同。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研读核心素养中关于“党的领导”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从而选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
  关注学情,促进大思政一体化
  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内容呈现出的是螺旋上升的进阶过程,因此在不同学段都要有适宜的深度。在进行“党的领导”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时,要关注不同学段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素养要求,从纵向角度把握学生的已知、应知、未知情况,从而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深度。如小学阶段注重启蒙性和趣味性教学活动;中学阶段注重体验性和常识性课程设置;大学阶段注重理论性和探究性课程设置。在教学设计时,可结合课程性质及核心素养要求,在不同学段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由浅入深的教学情境。
  挖掘教材,巧用显性隐性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多处提到了“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尤其是八年级下册,系统讲述了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以及必要性。如第一课“阅读感悟”中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内容,呈现了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的恢宏史诗。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在“相关链接”中,通过“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如何履行执政兴国的职责。在“拓展空间”中,通过“脱贫攻坚战”的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和担当。
  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很多隐性资源,间接体现了“党的领导”。如教材通过讲述革命人物事迹、新中国的成就等,弘扬了“红色基因”,号召学生发扬实干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在八年级上册“责任”这一课题中,用到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素材,引导学生躬身践履,以好团员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看齐,为成长为优秀党员做准备。在九年级上册“踏上强国之路”中,关于新中国成就的列举,暗含着“党的领导”是符合中国国情,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选择。这些内容让“党的领导”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
  通过教材显性资源及隐性资源的挖掘,引导学生拥护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命运之中,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积累史料,融合经典著作文献
  有关“党的领导”的文献史料很多,如经典著作、重要文献、纪念场馆、重要会议、功勋人物、党旗党徽等。近距离参观革命遗址,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激情革命岁月,挖掘英雄人物身上蕴含着的革命气质,在心中与革命英雄真情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如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现由国家博物馆保存,它的设计者曾联松曾说:“五星红旗的设计意图是大星位于左边,四颗小星位于右边环绕大星,以表达广大人民向党之意。”
  总之,“党的领导”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强化使命担当的重要举措。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努力做能讲好思政“金课”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