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法探索

□张华鸽

字数:1504 2023-08-27 版名:教育理论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文本中包含的审美元素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规律,由表及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在不断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一文,鲁迅笔下“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的少爷们两种形象构成了鲜明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将少年闰土与少爷们进行比较,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跃然纸上。这些人物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受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往往对美的鉴赏力不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内涵,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同时,在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本所展现的美的意境。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面对画面,伴着音乐展开想象:巍峨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眼前,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诗歌用字的精炼传神,散文句式的优美多样,提高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其一,教师要通过推敲传神的词语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之美。比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学生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其二,通过欣赏优美的句子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之美。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十分讲究,在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讲解这类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通过教师范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通过学生自读,揣摩作者的情感;通过学生评议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文章的情感。比如,《火烧圆明园》一文,通过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诵读后,学生能很快与作者共情,从而受到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暴行的情感熏陶,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文本中的美学因子,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推敲、诵读等方法感受文本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从而感悟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西安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