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张玉龙

字数:1560 2023-08-27 版名:教育理论
  所为“布白”,本义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虚中求实,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师要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运用“布白”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同时通过大胆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进行积极的再创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倡心灵上的布白,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和“悱”,实际上是指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读《孔乙己》时,师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一愣。随后,师又说:“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绰号叫孔乙己。”学生这一愣,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
  二、尝试在表达上布白,注重学生感受和体验
  “入境始觉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由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去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所以我们应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部分留给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看录像之后,教师切莫急于讲解,应该把机会先留给学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
   三、追求在思考上的布白,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后,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或回答,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三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问题回答;可减少着急或准备不充分引发的卡壳现象;还可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再增添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效果更佳。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
  四、适当在知识上布白,构建学生认知的空间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和“空白”的形状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进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平衡,感受相对愉悦。
  总之,语文教师应善于留白,创造疏密相间的课堂艺术,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种布白的课堂教学艺术中得到真正的提升。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