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校园文化场力

□张晓华

字数:1577 2023-08-27 版名:教育理论
  就近于德高望众学识渊博者,会耳濡目染催人看齐;置身于优雅场所文明环境,会因感染而约束言行。经验告诉我们,如同磁场力、电场力一样,有文化指认的环境同样存在着场力效应,名曰“文化场力”。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是“文化场力”生发的作用。
  学校是文化传承与培植的园地。学校文化建设,不在于作秀一个文化点,而在于建构一个文化场。文化场是由特定的环境,触动或约束处于其中的人事行为过程,随人事起而起,随人事终而终。
  建构校园文化场,需要从顶层策划实施,关键在于“文化境”的设计与创制、“文化心”的培育与强化、“文化力”的激活与传导。
  所谓“文化境”,是指在校园环境中有着明确文化指认的物理呈现与人事文化行为要求的各个场景设计。这个场景设计,既承载着学校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审美,又表达着学校文化育人的意图和理想。因而校园“文化境”的设计与创制,不仅要有校园环境的顶层策划与布设,更要有各个单元环境的文化创意给予呼应。
  首先,与校园环境关联的建筑群,其直观形态与布局、馆室的设立与功能,以及图文标识、雕塑园艺、智能化水平等物理元素,作为校园文化表达的载体,要能够彰显人性与物性的兼容,意义与表象的双关,能够折射出校园的文化生态和人事生态愿景。
  其次,校园“文化境”又分布在各个单元环境中,教室、阅览室等学习“文化境”,公寓、餐厅等生活“文化境”以及礼堂、运动场等活动“文化境”,都是引发和向导人的文化联想和文化想象的载体。当人事介入到“文化境”中,“文化境”就转化为“文化场”。“文化场”形成的关键,在于强调和放大“文化境”中的文化元素与人的文化意识沟通与互动,因此“文化境”中激活人与境的文化交互装置,是“文化境”中不可或缺的要件。其所以把这个装置叫作“要件”,因为现代校园“文化境”的创制是以信息化智能化作为背景的,通过信息技术使校园“文化境”与“文化心”互动,也是“文化境”中的文化元素。
  所谓“文化心”,是指校园人事对校园文化的认知、认同与认领,是学校集体共识的文化心理趋向。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也可以说,立德树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纲和支撑学校文化育人系统的骨架。基于这个总纲与骨架,建构学校的文化之“心”,需要从两个维度上进行创意和表征:
  其一,学校育人的文化内涵,是以承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等在校园师生人事行为过程中进行诠释与表达的。因而,育人文化首先是校园人事行为范式创意和规定的表征,或者说这种范式创意的信息图谱在人脑中的呈现与确认方式。
  其二,学校文化的育人内涵,是以唤醒、校正、重塑与强化学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理念定位,通过创新创意学校人与课的互动、人与事的互动、人与境的互动范式,以相应的约束机制表征,达成预期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状态。
  育人的文化和文化的育人,是“文化心”的认知、认同与认领的一体两面,不可或缺。
  学校文化建设重在“文化心”与“文化境”的相互映象,“文化心”与“文化境”构成校园文化场的两极。
  所谓“文化力”,如同磁场有磁力一样,有文化场就有文化力。所谓“文化力”,是指人的向往被肯定、被尊重的精神倾向,通过实时反馈“文化心”在“文化境”中的“成象”,引导这种精神倾向转化成“文化场”中的行为自觉与自治。具体来说,当学校把自身的文化理念及其所指认的文化行为建构成学校人的心理表征时,那么这个表征实际已经完成了从文化抽象符号到践行景象的迁移与确认,但这种脑海里的践行景象能否在现实场境中完全地具象成可见的行为愿景,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激活与传导“文化力”的意义就在于把这个不确定性向确定性、持续性牵引。
  文化即是人化,人化的结果,是人格的形成。人格是木本,人才是木果。立德树人,在于文化人格,学校桃李,方成民族柱梁。
  (作者单位:陕西省镇安县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