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这样教好习作单元

——习作单元有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字数:1601 2023-08-27 版名:教育理论
  □高居信
  统编教材中的“习作单元”编排为习作“教什么”“怎么教”明晰了路径,将传统教材中零散的读写训练序列化,以落实以读促写。我们要用好习作单元,助推学生易于动笔。
   一、研读编排结构,把握内容功能
  习作单元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设置,一般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训练等内容板块构成,都以习作能力的达成为目标,发挥着各自的教学功能。
  作为教者,我们要准确把握编排意图,立足精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感受表达特点、学习方法,发现写作的秘密。借助交流平台,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将获取的写作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结构化。依托“初试身手”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将写作知识转为写作能力。通过习作例文给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例子,最终指向方法与技能的综合运用。
  二、立足精读课文,夯实读写结合
  习作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肩负着教给学生写作方法的重任,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所侧重地从两篇精读课文中学到不同的写法;而对于内容的理解可以适当弱化。我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搭船的鸟》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夯实读写结合,较好地达成了习作能力目标。
  1.依托文本,习得方法。在教学《搭船的鸟》一文时,我以“这只翠鸟到底美在哪”为切入点,引发学生阅读发现观察一种事物,可以写颜色,写部位,还可以写留心观察到的其他特点。
  2.以文为例,读中学写。三年级作为学生习作的起点,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自信心是关键,我通过读中学写来降低写作难度。学生初步体会作者在观察细致的基础上,猜一猜:翠鸟要是捕到大一点的鱼,它会怎么吃?用留心观看翠鸟吃鱼的视频来验证猜测。有了可以参照学习的范例,学生“能表达”“会表达”不再困难。
  3.读写结合,由仿到创。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我设计了分层作业布置——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植物或者一处场景,利用“观察记录单”简要地记录观察所得。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提高要求——根据记录观察所得写成一段话。从学生观察分享反馈来看,学生学会了将习得方法运用于观察中。
  三、紧扣初试身手,引导充分表达
  细读每个习作单元的“初试身手”,“试着”“尝试”等词经常出现,旨在明确其关键在于“初试”,是习作前的“热身活动”。这是对学生动笔试写的激励,所以要做到全员试练动笔。
  如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中的“初试身手”:“在课间十分钟,观察一位同学,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写一写他。”这项练习选取了学生最熟悉的群体,易于学生更轻松地找到想要表达的内容。学生可以写同学喜欢的运动,也可以写同学的特点,只要是自己观察到的,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去写就可以。
  四、用好习作例文,夯实习作指导
  习作例文结构相对简单,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习作的范例,不必对例文的字词、内容、感情等方面作过多讲解。习作例文可以作为习作指导时的范文,学习其中的一些表达方法,打开习作思路;也可以在讲评时,和学生习作对比,利用例文借鉴修改。
  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通过批注和课后题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表达。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使用习作例文,让学生经历“感受—归纳—运用”的过程。第一次,放在精读课文学习之后使用,引导学生关注例文《风向袋的制作》,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的语言风格也不同。第二次,放在习作指导前使用,引导学习借鉴例文在说明方法、语言表达、内容结构等方面特点。第三次,则在学生习作后指导时使用,借助《鲸》的批注指导解决习作中“不能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的问题。只有这样习作例文才能真正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
  习作教学的道路任重道远,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能借力习作单元整体,整合习作单元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将一个个零散的习作点串联起来,尝试打通“读写路径”以及习作与生活的“桥梁”,学生的表达素养才会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提升。
  (作者单位:陕西省洋县纸坊街道办事处白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