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史料提升历史有效教学的路径探索

□徐焕萍

字数:1507 2023-08-27 版名:教育理论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实,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灵活运用史料,让史料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此外,教师还需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史料融于历史课程中,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模式。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可通过运用、讨论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引用史料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史料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丰富、有趣的史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但引用史料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需要注重史料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把握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以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新文化运动”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的生平事迹以及重要著作等,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陈独秀先生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照片、胡适先生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等,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探索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更加鲜活的历史形象,透过某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了解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能够对当时社会思想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用贴近生活史料
  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史料旨在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中得以成长,引发共鸣。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用切实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史料,拉近学生与史料的关系,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
  以教学八年级上册“抗美援朝”为例,关于抗美援朝的优秀影视作品十分丰富,如若教师选用《上甘岭》作为史料素材,虽为同一题材,但可能许多学生并没有看过《上甘岭》,无法引发学生共鸣,从而让学生无从讨论,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当综合学生的个人情况,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长津湖》作为新年档电影,被很多学生熟知。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长津湖》影视片段或图片,引发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讨论。此外,教师在播放导入史料前,可以提出问题,例如“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影视资料,并引导学生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客观分析当时历史环境的复杂性。
  应用多元评价方式培养历史逻辑思维
  历史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透过历史所看到的、理解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利用史料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当注重多元化评价,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以简单的是非对错评价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并对史料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教师应当采用询问的方式,了解学生观点形成的原因,并以发展的眼光,鼓励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历史思维,增强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从而能够以更加客观的角度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剖析历史。
  以八年级上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例,教师在讲述孙中山先生的主要贡献时,可引用“孙中山营救陈独秀”事件,引导学生感悟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客观、大胆地评价历史人物,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促使学生学习历史人物间的关系,从而完善历史逻辑思维。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史料,秉持着“客观、科学、多元、辩证”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史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新理念、新要求调整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城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