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绩仅划等级”完善教育评价拥抱更多可能性

□杨朝清

字数:1056 2023-08-23 版名:声音
  近日重庆市多位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上小学,但是学校不公布学生成绩,仅按“ABCD”划分等级。铜梁区教育委员会回复称,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不得以考试成绩和分数来定义和评价学生,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学校对所有考试均实行等级评价。
  “学生成绩仅划等级”并非重庆独有,多个省市都实行了该做法。受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的裹挟,部分家长对教育评价改革缺乏清晰、深刻的认知;在“学业焦虑症”的驱使下,他们认为“学生成绩仅划等级”难以清楚掌握学生的分数及排名情况,认为此举损伤了知情权。
  教育竞争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上了小学想上好初中,上了好初中想上好高中,上了好高中想上好大学……哪怕是在同一所学校,不少家长也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进入所谓的“好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追求,导致一些家长在“唯分数”“唯升学”的道路上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不论是“考98分被训斥”,还是“考99.5分被骂”,抑或“父母学霸孩子学渣”,在“唯分数”“唯升学”的鞭策下,孩子们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患上“学业焦虑症”的家长们,被孩子的学习成绩左右了情绪情感,不仅让自己难以真正地快乐,也让孩子们失去了童年应有的色彩。
  社会学家鲍曼指出,“流动的生活,也是流动的恐惧,人们害怕跟不上潮流,害怕措手不及,以至于生活中充满了难以纾解的焦虑。”教育分层影响社会流动,“上的学校越好,将来找的工作越好”驱动着许多家长身不由己参与教育竞争。害怕孩子在教育竞争中被淘汰,期盼孩子能够“更上一层楼”,让不少家长形成了一种隐性的“代价论”——为了达到取得好成绩、进入好学校的目标,孩子的“不快乐”成为可以被忽略、被牺牲的代价,家长们“宁可欠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意看到孩子卑微的成年”。
  “唯成绩”“唯升学”违反了教育规律,难以让孩子们真正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生成绩仅划等级”作为一种减少教育焦虑的举措,契合价值理性;然而,在热衷工具理性的一些家长看来,“学生成绩仅划等级”让教育竞争失去了“可以作为参照的凭借”。面对新生事物,他们显然有一个重塑和更新“意义之网”的过程。
  “学生成绩仅划等级”将分类评价、增值评价、过程性评价、长周期评价等评价手段融入其中,让教育评价更加多元、更加科学、更加精准。热衷“以分数论英雄”,迷恋“唯成绩”“唯升学”,本质上是一种“抢跑思维”;人生说到底是一场持续发力的马拉松,偏爱“抢跑”的人们或许难以笑到最后。更为关键的是,孩子们身上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过早被单一、片面的“紧箍咒”捆绑,就会限制人生的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