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交响 意蕴丰厚

——六幕舞台剧《红石崮》观后

字数:2111 2023-08-23 版名:悦读
  □高 军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红石崮是山东沂水县红石崖村外的一座小崮子山,因抗日战争时期村里的共产党员武善同为掩护群众跳崖牺牲而闻名远近。当时中共沂北县委在烈士牺牲处修建了烈士墓,并把小崮子山改名为红石崮。同时,我还看过沂水县文化馆编绘的由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出版发行达65万册的连环画《红石崮激战》。连环画写1941年秋天日寇“扫荡”沂蒙山区,住在红石峪村的八路军后方医院随部队转移,一批重伤员就地疏散隐蔽,村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与敌人展开顽强斗争,配合主力部队在红石崮下歼灭了敌人。对里面的武洪山、鲁老青、春兰、赵大娘、猪野、苟家才等正、反面人物,都留下深刻印象。连环画中的红石峪村就是指的红石崖村,当然红石崮也是红石崖村外的那座小崮子山。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红石崮已经成为红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一座名山,其含义已经远远超出那座现实的山本身。
  近日,有幸在沂水大剧院观看红色主题大型非虚构六幕舞台剧《红石崮》,在深受感动的同时也为其戏剧艺术所叹服。
  该剧从报社记者君红跟随爷爷回访的视角,精心选择生活素材,通过“初心红日”“血染战报”“红旗飘飘”“赤心若克”“崮上红云”“生死相守”六幕,在有限的舞台上讲述六个红色故事,展现沂蒙山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君红和爷爷的对话解说,引领观众回溯曾经的历史现场,身临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序呈现。这样的设置颇有艺术匠心,爷爷就是第一幕中出现的因父母被日军杀害积极要求参军的少年。当时正值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刚改称中共山东分局、成立山东纵队、《大众日报》创刊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小小少年进入了革命的队伍,经历九死一生后他活了下来,并且带孙女重回沂蒙山。由他俩一逗一捧解说过去的历史,回忆一个个历史段落,追忆并肩战斗的战友。这既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性和故事的亲历感,又增强了剧作的纵深感和舞台的开放性,让观众一会儿回到现实中来,一会儿又穿越到过往的历史现场。在灯光聚焦到爷爷和孙女的时候,工作人员已将舞台背景置换。灯光转回去,历史人物出现,观众被带入新的故事情节中去。《红石崮》表面看来六个故事各自独立,每一个都在一个单元里有头有尾,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为有了记者君红和爷爷的穿插解说,六幕舞台剧就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剧作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各要素之间体现出很强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讲究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有机整体,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超出单一因素的简单相加,发挥出更大的功能。创作人员从大量素材中细致梳理故事的脉络,力求用更精准的讲述来展示,让六个故事的结构好似一串用心串成的冰糖葫芦,以一连串并不相关的故事构成戏剧场次,尽管全剧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但以两个人物为主线,从容地驾驭众多人物,驾驭六个场次,以六组人物展示风云变幻的缩影,带动其观众的情感波澜。第一幕“初心红日”展现的是党领导沂蒙山区开展抗日斗争的时代背景,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的抗战轰轰烈烈开展了起来。“血染战报”是支持报社的故事,“红旗飘飘”是党员群众保护党旗的故事,“赤心若克”则正面写八路军战士陈若克的斗争和牺牲,“崮上红云”是沂蒙人民和敌人机智勇敢地殊死搏斗,“生死相守”是沂蒙红嫂救伤员和八路军战士复员回来陪伴沂蒙母亲的故事。但整台戏剧又不单纯是山楂和冰糖味道的简单混杂组合和机械叠加,而是出现了六者合作共存的状态,出现了六个一相加大于六的协同效应。如单纯看第一幕“初心红日”体现党在沂蒙山区的领导地位;第五幕“崮上红云”表现出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们觉悟不断提高,斗争精神越砺越强。但这两幕结合在一起看,还能看出更多的内涵,如民族大义、党群同心、军民情深、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等。单看第六幕“生死相守”也不单纯是沂蒙红嫂救伤员和报恩所能概括的,至少还有风雨如晦年代沂蒙人民心怀坚定信仰和民族大义的内涵等。再如第四幕“赤心若克”中,陈若克女儿出生后因为没有奶水,饥饿得发出撕裂人心的哭声,敌人用热乎乎的牛奶来引诱陈若克签字声明放弃革命信仰,陈若克看牛奶的眼光中也有一丝渴望,但随即就坚定地拒绝了,这两个细节的组合也是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除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恨,更有人性深处的复杂以及压抑人性本能体现出来的坚定的信仰和更大的爱等。细节的整体性是全部细节系统成立的基础,是更大内涵得以存在和演进的前提。第五幕“崮上红云”中,武善同在群众将被屠杀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诱骗日军至村外小崮子顶,趁敌不备拽两敌兵纵身跳崖,同归于尽。他从想在群众中隐蔽到大义凛然承认自己是党员干部,表面看是两个层次,但组合在一起,层与层之间就有了广泛的联系,产生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同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有一条暗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剧中,系统由要素组成,但不总是要素的简单集合。可以这样说,创作人员精心选择的六个发生在沂蒙山区的真实故事,就像六根笔直挺立的柱子协同发力诠释和展现了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支撑起了对沂蒙精神的生动演绎。思想的传递更深刻,艺术展现显得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