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心事”放心上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字数:3067 2023-08-23 版名:新闻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不少学校、教师受旧意识、旧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欠缺,即单纯注重知识传授,“教书不教人”。党和人民政府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提出了对学生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品学兼优、身体健康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新中国的教师们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心学生们的思想进步和身体健康,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了贡献。
  在那个年代,教师们在精神层面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追求进步,但也涌现出一些“超前”的优秀教师。他们在做好上述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很关心学生的精神状态,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熟悉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注意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对他们也非常亲近,有了苦恼就会主动倾诉。
  比如,《北京日报》曾作过这样一则报道:北京市第五中学特级教师吴昌顺把教师看作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认为必须研究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入情入理地进行启发、诱导和转化。学生渴求“理解”,教师就要用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例如三毛热、琼瑶热、辩论热和所谓的早恋;学生希望“爱护”,教师就要从爱护出发,和风细雨地对待他们的弱点,如幼稚、冷热病、耍小聪明等。
  随着社会变迁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生在心理成长方面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各级部门就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制定了多个文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
  1999年,教育部成立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等做出规定与要求。该文件对于在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在目标上,文件特别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次,在政策层面,文件对如何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最后,文件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灵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这对于纠正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教育部关于地震灾区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发布,明确提出了针对学校学生灾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援助的相关措施,为灾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系统有效的帮助。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明确指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首次在党和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加强心理疏导和培育社会心态的战略要求,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年,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了修订,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留守儿童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也应纳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其基本精神与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发挥了补短板的作用。在基础设施与教育公共服务方面,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完善各类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工作。
  2015年7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对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功能进行了定位:“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是中小学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措施包括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机制、建设专业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教学活动中全员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
  2019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联合制定《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明确了到2022年底应实现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阶段目标,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等。
  2020年1月,教育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出通知,一是要求针对学生开设心理支持热线与网络辅导。二是强化测评筛查,增强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时效。通过量表研制、网络测评系统、咨询服务、精准帮扶等,加强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三是开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评和影响因素评估工具,建立我国儿童青少年及其教养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综合数据库、儿童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数据库,形成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方案和常见心理问题干预方案。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部分,强调要“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十四五”规划的出台为更加系统地协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建设指明了方向。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强源头管理,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咨询辅导水平;加强结果管理,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
  2021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重大疫情、灾害等特殊时期心理危机干预,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大学校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比例达到80%,2030年达到90%。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监测干预,关注重点群体,内强师资队伍,外联社会力量。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研制度,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