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三个课堂”融合策略初探

□张 敏

字数:1534 2023-08-20 版名:教育理论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拓展语文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将学生与他人、自然、社会的整个生活作为语文大课堂,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将全员、全程、全面育人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三个课堂”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只有“三个课堂”互联互补,共同发力,有效融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优化课堂结构,促融合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有效融合“三个课堂”,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要把自己当成和学生一起学习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教师就相关知识采取启发、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开启思考和探寻之路。
  如在认识生字“米”和“豆”时,一个孩子说自己在超市见过这些字;另一个同学补充道:“放学了,也让妈妈带我去超市。”我赶紧鼓励:“那放学后,大家都去超市——找找学过的,认认没学过的,好吗?”课后,班上所有孩子都主动前往超市学习生字。不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往往能收获到惊喜。这样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智育发展与人格养成三位一体融合促进,达到学、思、知、行相统一,达到全面发展、人人出彩、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实施多元评价,巧融合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优化过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学好语文的方法之一。教学中,我采用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在朗读教学中,我以三颗星为满分,制作评价单。预习阶段让孩子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完成后再请家长评价。早读时根据预习中的评价,对班里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再让他们请同伴评价。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再作指导及评价。总之,评价是一把尺子,多一种评价的方式就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在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引领下,教师的评价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要更多地注重评价的有机结合。
   三、丰富“第二课堂”,助融合
  “第二课堂”给了师生广阔的舞台,让大家能尽情展现个性,“学”与“习”在这里打破了界限,完美融合。根据“第一课堂”及学生个性化需求,我们系统性设计、科学化实施,个性化推进,丰富“第二课堂”。以课后服务为依托,社团活动为载体,图书馆、文化长廊为阵地,开发课程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全面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在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活动课——让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文化走廊、延时课、班会课等场所开展为期一周的阅读活动,促进所有学生全面提升。
  四、拓展“第三课堂”,深融合
  “第三课堂”既是校内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也是衔接打通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历练的“最后一公里”,把课堂从校内移到了校外,走入家庭,显示了温度、深度和广度。我灵活施策,通过亲子共读、研学之旅、劳动实践、学科综合实践等途径,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在体验锻炼磨砺中自主成长,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如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后,我们就开展了“亲子共读”“巧手绘童谣儿歌”“齐心协力办大报”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体验了一个由内到外,从书本到生活,从认知到实践的系统工程,让学生在多样的课堂中提升核心素养。
  “三个课堂”,就是从“学”到“习”的过程,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动态过程,是对传统意义课堂概念的深化和变革。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育人场所。有效融合“三个课堂”,任重道远,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本文系陕西省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题《小学语文“三个课堂”有效融合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YTYB2022-67)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5702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