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核心素养的三重内涵
——基于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生命视角
字数:1649
2023-08-13
版名:理论
□李文送
从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到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公布和2020年的修订,再到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全面迈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新时代。核心素养贯穿于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成为立德树人的“魂”。这就意味着,中国基础教育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共同话语的融通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的育人体系。所以,教师要理解好核心素养的内涵。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虽然已有一些文献进行了阐述,但是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生命视角上来说还没有。根据生物学家拉马克的中心法则原理,DNA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需先转录为mRNA(信使核糖核酸)后,再表达合成相应的蛋白质。当从这个视角去理解核心素养时,我发现非常容易理解其三重内涵和育人指向。
作为新课改“DNA”的核心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改,其“DNA”核心素养指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任何单一课程或单一学段都难以胜任的育人任务,需要全学段进行衔接育人、全课程联合育人和各课程综合育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向的是理想的全人(全面发展的人),是描绘中国教育的育人蓝图之全景,是中国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新课改的“DNA”。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基因,而每个DNA分子上都包含许多个基因。所以,在学生发展上,提出多方面的核心素养是可取的、可行的,也是必然的。这就好像人体结构中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等一样,每个系统都由多个器官组成,且往往存在核心器官。从这个视角去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或许能较容易读懂其中的要义和育人指向。
作为新课程“mRNA”的核心素养
课程承载着育人的使命,既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载体,又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指南,为教师的教学育人工作规定了内容,给出了标准,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的第二重内涵如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信使核糖核酸,即新课程的“mRNA”,指的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从各学段的各门课程维度凝练本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门课程中的细化和转化,同时也明确各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和所要承担的育人目标。这一举措对中国教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在课改史上是一次新跨越。如果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指向的理想的全人是应然的教育目的,那么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所指向的要培养的人就是必然的课程目标,而教学中生成的核心素养所指向培养成的人则是实然的教育目标,即达成的育人效果。要提高育人质量,在本质上就是确保核心素养从教育目的到课程目标的课程细化(如遗传信息的转录传递),再到课堂教学的转化(如遗传信息的翻译表达)这一过程的保真性。
作为新教学“蛋白质”的核心素养
新课改的“DNA”核心素养只有转化为新课程要培养的“mRNA”核心素养并表达为新教学的“蛋白质”核心素养,即成为教学中形成的学生素养,核心素养才找到主人,才是真正的素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那么,广大一线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把各门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简言之,就是要开展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那么,何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教授指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
总之,核心素养不仅是新课改的“DNA”,而且是新课程的“mRNA”,还是新教学的“蛋白质”性状,其育人指向分别是应然的教育目的(即理想的全人)、必然的课程目标(即要培养的人)和实然的教学目标(即培养成的人)。新课改的“DNA”所蕴含的育人信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遗传信息要转录为mRNA上的密码子一样,必须先转化为新课程的密码(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然后经过翻译(课堂教学的转化)的过程,合成相应的蛋白质,从而表现出生物性状,即形成教学中生成的学生核心素养。
从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到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公布和2020年的修订,再到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全面迈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新时代。核心素养贯穿于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成为立德树人的“魂”。这就意味着,中国基础教育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共同话语的融通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的育人体系。所以,教师要理解好核心素养的内涵。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虽然已有一些文献进行了阐述,但是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生命视角上来说还没有。根据生物学家拉马克的中心法则原理,DNA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需先转录为mRNA(信使核糖核酸)后,再表达合成相应的蛋白质。当从这个视角去理解核心素养时,我发现非常容易理解其三重内涵和育人指向。
作为新课改“DNA”的核心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改,其“DNA”核心素养指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任何单一课程或单一学段都难以胜任的育人任务,需要全学段进行衔接育人、全课程联合育人和各课程综合育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向的是理想的全人(全面发展的人),是描绘中国教育的育人蓝图之全景,是中国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新课改的“DNA”。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基因,而每个DNA分子上都包含许多个基因。所以,在学生发展上,提出多方面的核心素养是可取的、可行的,也是必然的。这就好像人体结构中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等一样,每个系统都由多个器官组成,且往往存在核心器官。从这个视角去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或许能较容易读懂其中的要义和育人指向。
作为新课程“mRNA”的核心素养
课程承载着育人的使命,既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载体,又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指南,为教师的教学育人工作规定了内容,给出了标准,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的第二重内涵如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信使核糖核酸,即新课程的“mRNA”,指的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从各学段的各门课程维度凝练本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门课程中的细化和转化,同时也明确各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和所要承担的育人目标。这一举措对中国教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在课改史上是一次新跨越。如果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指向的理想的全人是应然的教育目的,那么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所指向的要培养的人就是必然的课程目标,而教学中生成的核心素养所指向培养成的人则是实然的教育目标,即达成的育人效果。要提高育人质量,在本质上就是确保核心素养从教育目的到课程目标的课程细化(如遗传信息的转录传递),再到课堂教学的转化(如遗传信息的翻译表达)这一过程的保真性。
作为新教学“蛋白质”的核心素养
新课改的“DNA”核心素养只有转化为新课程要培养的“mRNA”核心素养并表达为新教学的“蛋白质”核心素养,即成为教学中形成的学生素养,核心素养才找到主人,才是真正的素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那么,广大一线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把各门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简言之,就是要开展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那么,何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教授指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
总之,核心素养不仅是新课改的“DNA”,而且是新课程的“mRNA”,还是新教学的“蛋白质”性状,其育人指向分别是应然的教育目的(即理想的全人)、必然的课程目标(即要培养的人)和实然的教学目标(即培养成的人)。新课改的“DNA”所蕴含的育人信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遗传信息要转录为mRNA上的密码子一样,必须先转化为新课程的密码(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然后经过翻译(课堂教学的转化)的过程,合成相应的蛋白质,从而表现出生物性状,即形成教学中生成的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