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课堂”助力学校教育“质效双增”

— 访榆林市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李云

字数:2757 2023-08-02 版名:视点


  □本报记者 薛小琴 杨 乐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区级统筹、区域整体推进的原则,制定出分级分层、相互协调的“三个课堂”总体推进计划,有序推进“三个课堂”顺利实施。近日,记者就“双减”背景下,横山区如何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三个课堂”专访了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李云。
  记者:李局长您好,“课堂革命·榆林实践·横山践行”主要有哪些内容?
  李云:课堂革命主要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堂物态形式和教学形态变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一是把握核心,构建高品质课程体系;二是突出重点,推进高效能课程实施;三是抓住关键,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四是统筹全局,提供高标准的保障措施。
   记者: “双减”背景下,横山区如何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三个课堂”?
  李云: “双减”工作是国家正在进行的一场重大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本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横山区着力打造“三个课堂”,赋能“双减”提质增效。
  一是建设好基于主时段的“第一课堂”,深入推进“课堂革命·榆林实践·横山践行”,开展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互动式学习,构筑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合学生成长特征的新时代理想课堂。
  二是打造好基于课后服务的多样化的“第二课堂”,将“缤纷社团活动”整合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深入挖掘学校现有资源,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三是利用好基于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全面加强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科学设计不同年龄段校外教育课程,通过远足、劳作、野炊等不同实践体验,增强学生感受,丰富学生阅历,磨砺学生意志,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完善育人体系。
  记者:在“第一课堂”,横山区是如何重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理想课堂”育人新模式,怎样做到改革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
   李云: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第一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课程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双减”工作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2022年版国家义务教育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有关精神,横山区紧扣育人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推动“第一课堂”“提质增效”。
  一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双减”政策“课内提质,课外减负”总要求,横山区以“构筑理想课堂”行动的“三重境界六个维度”为指引,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2021年11月19日,在横山中学召开了全区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推广横山中学的“五环节”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的召开,有效推动了全区中小学“第一课堂”改革的深化工作。
  二是启动青年教师培育行动。我们认为,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快,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为了发挥好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中坚力量、辐射带动作用,我们研究制定了“横山区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培育行动方案”,通过选聘区内外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较高专业威望、良好社会声誉的教师培训专家,开展面向全区青年教师的全员培育行动和指向培养省市级教学能手的骨干培养行动,计划到2030年,为横山区培养造就一支分别占全区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总数15%、6%、3%以上比例的区级、市级、省级骨干教师队伍,“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占比达到全区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25%以上。
  三是开展教学常规视导工作。近期,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抽调骨干教研员、获得省市级以上专业荣誉称号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学校中层领导,组成了代表横山区最高专业水平的教学常规视导专家团队,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备课、上课、作业管理等常规教学工作进行视察指导,以规范管理促提升、以专业引领促发展,推动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记者:在“第二课堂”,横山区全面推行课后服务,是如何将半日缤纷社团活动纳入课后服务,系统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课后服务多样化后,怎样应对师资不足的问题?
  李云:为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横山区将半日缤纷社团活动纳入课后服务,开展课业辅导和综合素质拓展类服务,实现课后服务提档升级,一方面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等兴趣社团活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推进“基础作业辅导+学校特色项目+特长素质拓展”课后服务“1+1+X”模式。
  课后服务多样化后,为弥补师资不足问题,学校立足教师实际挖潜扩能,根据教师的特长爱好,做好课后服务岗位再培训,教师先学后教,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另外,学校立足专业要求增补师资,根据社团的专业性,聘请有资质、有专长的社会热心人士、家长志愿者担任辅导教师,今年春季学期横山区中小学共外聘辅导教师20多人。同时,对在编有专长的专业教师,允许跨校走教,弥补薄弱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记者:在“第三课堂”中,怎样做到鼓励学校开发校园周边资源,研发卓越课程,建设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丰富“第三课堂”课程载体,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工作体系的?
   李云:横山区结合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本地教育资源,丰富“第三课堂”载体。组织学生到区文化馆、博物馆、波罗古堡、区狄青塬羊产业基地、区风电场等地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厚植家园情怀;与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普特融合教育活动、播撒关爱种子;开发红色教育基地,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米脂杨家沟等红色基地研学旅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横山区响水中学结合地域资源,开发“红白绿”三色德育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响水堡为学校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白色地域特色文化教育——响水冻豆腐为学校地域特色白色教育基地;绿色环保生态教育——无定河湿地和校园实践基地为学校绿色环保生态教育基地。
   记者:打造“三个课堂”后,如今的课堂有何变化,教师能力有哪些提升,学生有哪些收获?今后对“三个课堂”深入推进有什么设想?
  李云: “三个课堂”建设的扎实推进,使学校的教育风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善教,更新了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学方式,提升了课堂效果。学生乐学,爱动脑,爱发言,爱活动,身心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以说,党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通过“三个课堂”建设得到了更好的贯彻落实。
  为实现“三个课堂”成为一个整体,全面发力,实现学校教育的“质效双增”,横山区将统一要求各学校编制融“三个课堂”于一体的大课程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实施,形成“三个课堂”课程化的长效机制。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