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人化”当反思

□钱夙伟

字数:891 2023-08-02 版名:声音
  7月10日,北京市某书法班迎来了今年暑期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大多6岁至8岁,刚上小学不久,其中一位小女生的穿着引起了书法班朱老师的注意。“黑丝袜、露背装,前面胸口还半露着,这些对成年人来说都过于性感的穿搭,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一个小学女生身上,还告诉我这样穿能够显得腿细长。一个几岁的孩子,需要这样做吗?”看到这种情形,朱老师立马打电话给家长,希望其能给孩子重新换一套服装,但没想到家长对此不以为然。(7月17日《法治日报》)

  实际上,并非只是着装的“性感暴露”,近年来孩子的“成人化”已涉及孩子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林林总总的各类歌赛、舞赛、模特赛甚至选美比赛,辈出的“新人”越来越小。稚嫩的小歌手盛装上场,扭臀曲腰故作姿态,装出多愁善感的样子,沉浸在“情爱”“失恋”“风月”的成人歌境中……而校园歌曲,多年前就已经流行《爱情买卖》《伤不起》之类。不可否认,现在不适宜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长驱直入孩子们的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
  大人显然难辞其咎。比如童装,有些父母看似在打扮孩子,其实是让孩子穿给社会看。父母需要怎样的社会评价,就会按照那个社会评价标准去打扮孩子。有些父母是想让人觉得他很富有,他很成功。实际上,形形式式的“成人化”,不仅是大人欲望的投影,更已成了商家的生财之道,“成人化”就是商机所在。说到底,“成人化”是大人出于自己的功利目的。
  让孩子过早地“成人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成人化”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孩子正处于模仿和好奇的年龄阶段,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已经足以让他们“无师自通”于成人世界,大人们竟然还持认可的态度,这多多少少是一种“催熟”。童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当孩子们过早地承载了功利的负荷,这种天性或者被压抑,或者被剥夺。扭曲的“成人化”,让孩子们失去了自己的纯真,甚至还有可能被世俗功利玷污了童心。
  童心意味着纯洁、天然、真诚,其实不仅孩子应该有童心,大人也应该始终“童心未泯”。而让孩子摆脱“成人化”,首先需要大人唤醒自己日渐枯竭的童心,在回味和享受童心的同时,以“童心”去呵护童心,因此,面对儿童世界里的“成人化”成泛滥之势,尤其应该引起大人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