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有戏醉临川
□彭文斌
字数:1817
2023-08-02
版名:文苑
抚河是条梦河。朝夕之间,气象氤氲,古风与新风交织,风雅与烟火相互照应。走马灯一般的梦,成就了临川的高贵气质。
抚河是条戏河。一个汤显祖,将每一个汉字写出了人间况味,咿咿呀呀的宜黄腔中,唱不尽浮生如戏。桨声灯影里,浪花淘尽悲欢离合。
夜雨洗尘后,临川城变得尤为生机盎然。姹紫嫣红的鲜花将那位明代戏剧家的雕像托起,一群蝴蝶在慢慢飞,它们好像是从历史深处派出的使节,正缓缓拉开往事的帷幕。
闭上眼,我也能想象先生的模样。不必走进纪念馆,我也熟稔先生的生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从那些故纸堆里站起来,站成敢爱敢恨的女子,站成有节有骨的伟丈夫,也站成抚河边的植物,倾诉着寻常日子的梦和戏、情和义。他们绕着亭台挥洒水袖,眉目传情,不觉芭蕉已绿、蝉鸣渐起。
我不止一次想,到底是临川成就了汤显祖,还是汤显祖成就了临川城?答案似是而非。答案并不重要。我只知道,到了临川,人生便变得多姿多彩,有梦有戏。
世上用情深者不少,自古痴人颇多。比如杭州女伶商小玲对《牡丹亭》情有独钟,“每作杜丽娘‘寻梦’‘闹殇’诸剧,真若身其事者,缠绵凄婉,泪痕盈目。一日演‘寻梦’,唱至‘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盈盈界面,随声倚地。春香上视之,已气绝矣。”更有扬州女子金凤钿一生吟读《牡丹亭》,“日夕把卷,吟玩不辍”,最后竟然留言请求家人以《牡丹亭》殉葬。无人能知,往返临川的船只,运来多少异乡的月光和目光,又运走多少戏和梦。
对于这些,汤显祖或许始料不及,科场一次次失意,官场一次次失望,他只想在生命的残山剩水之中写一些真情,留一丝温暖。从临川出发,装满梦和戏的种子播撒四方,遍及寰宇。纪念馆里很静,像晨曦里的抚河。我喜欢这种宁静,静中,方能得浮一大白,得一生之真谛。在这摒弃红尘的静中,我即兴写了这样的诗句:“明朝的临川,也有一群梁祝蝴蝶/他们被汤翁的笔墨喂养/一一取了名:杜丽娘、霍小玉、淳于棼、卢生/寻梦不悔,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至情,至性,如此的汤显祖,才会挂冠而走,才能写出清澈的戏曲,最终摘取了中国戏剧史上的桂冠。
蜻蜓低翔,时而与草木窃窃私语,时而追逐飞鸟。汤家山灵芝园里,汤显祖家族墓群被泥土和芳草所掩盖。附近,是一座新落成的陈展馆。我坐在那口东井的井圈上,似乎,一个王朝的时光在我的身下波澜起伏。汤显祖对东井有着特殊的情愫。他在文昌里的旧居曾经有门联道:“北垣廻武曲,东井映文昌。”在《吾庐》一诗中,汤显祖写道:“文昌通旧观,东井饮余晖。出入桥梁望,郁葱佳气微。”此刻,先生离我很近。原来,只要相知,时间和空间不是距离。
向晚的汤家山愈加安静。有谁知道,这儿曾经屡遭毁废,墓园甚至荡然无存。漫漫数百年,足以让抚河的须发皓白,也足以让临川的梦境长满野草。所幸,如今汤家山重见天日,再度接受后来者的膜拜。透过苍茫的历史叠影,我读到了汤氏家族的家风“四香铭”: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我也读出了汤显祖成功的秘笈,家风,是他安身立命之本。
从汤家山沿巷道行不多远,但见那座古色古香的“儒林第”静候于余晖中。这便是中国戏曲博物馆。整个场馆占地面积两千三百平方米,分“戏曲纵横”“说文解戏”“出神入化”“舞美风韵”“腔乐并茂”和“戏连中外”六大分区。一切,还是因汤显祖而起;一切,还是以“临川四梦”为轴心。沐浴于梨园的芬芳中,我不能不想起晚明夕照里那个踽踽独行的身影。斯时,戏曲被视为“小道”,不被众多文人雅客所重视,而汤显祖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崎岖小径,用梦境演绎了纷繁世事,用戏曲礼赞了向往烂漫春天的先行者。
站在天井下,青苔点点,云影徘徊。我情不自禁地念起那首《七夕醉答君东》:“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梦中有戏,戏中有梦,仿佛杯子里的醇酒,怡人醉人。
灯火点起来了。被灯火点燃的文昌里,如同摇曳着一树树繁花。我夹随于人流中,一道去寻觅古临川的意境。戏台上,有人在表演《牡丹亭》的片段。我听见至情至真的杜丽娘在唱:“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不远处,高耸的正觉寺古塔披一身绚丽灯光,仿佛也在专心聆听。是了,有梦有戏熏陶,万物皆有灵。
忽然飘起雨丝,绵密如网。蒙蒙眬眬中,我看见一个身影从晚明走来,他捻着美髯,悠然吟哦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雨中,我以梦和戏为酒,等待四百年前的时光和故人回来。
抚河是条戏河。一个汤显祖,将每一个汉字写出了人间况味,咿咿呀呀的宜黄腔中,唱不尽浮生如戏。桨声灯影里,浪花淘尽悲欢离合。
夜雨洗尘后,临川城变得尤为生机盎然。姹紫嫣红的鲜花将那位明代戏剧家的雕像托起,一群蝴蝶在慢慢飞,它们好像是从历史深处派出的使节,正缓缓拉开往事的帷幕。
闭上眼,我也能想象先生的模样。不必走进纪念馆,我也熟稔先生的生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从那些故纸堆里站起来,站成敢爱敢恨的女子,站成有节有骨的伟丈夫,也站成抚河边的植物,倾诉着寻常日子的梦和戏、情和义。他们绕着亭台挥洒水袖,眉目传情,不觉芭蕉已绿、蝉鸣渐起。
我不止一次想,到底是临川成就了汤显祖,还是汤显祖成就了临川城?答案似是而非。答案并不重要。我只知道,到了临川,人生便变得多姿多彩,有梦有戏。
世上用情深者不少,自古痴人颇多。比如杭州女伶商小玲对《牡丹亭》情有独钟,“每作杜丽娘‘寻梦’‘闹殇’诸剧,真若身其事者,缠绵凄婉,泪痕盈目。一日演‘寻梦’,唱至‘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盈盈界面,随声倚地。春香上视之,已气绝矣。”更有扬州女子金凤钿一生吟读《牡丹亭》,“日夕把卷,吟玩不辍”,最后竟然留言请求家人以《牡丹亭》殉葬。无人能知,往返临川的船只,运来多少异乡的月光和目光,又运走多少戏和梦。
对于这些,汤显祖或许始料不及,科场一次次失意,官场一次次失望,他只想在生命的残山剩水之中写一些真情,留一丝温暖。从临川出发,装满梦和戏的种子播撒四方,遍及寰宇。纪念馆里很静,像晨曦里的抚河。我喜欢这种宁静,静中,方能得浮一大白,得一生之真谛。在这摒弃红尘的静中,我即兴写了这样的诗句:“明朝的临川,也有一群梁祝蝴蝶/他们被汤翁的笔墨喂养/一一取了名:杜丽娘、霍小玉、淳于棼、卢生/寻梦不悔,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至情,至性,如此的汤显祖,才会挂冠而走,才能写出清澈的戏曲,最终摘取了中国戏剧史上的桂冠。
蜻蜓低翔,时而与草木窃窃私语,时而追逐飞鸟。汤家山灵芝园里,汤显祖家族墓群被泥土和芳草所掩盖。附近,是一座新落成的陈展馆。我坐在那口东井的井圈上,似乎,一个王朝的时光在我的身下波澜起伏。汤显祖对东井有着特殊的情愫。他在文昌里的旧居曾经有门联道:“北垣廻武曲,东井映文昌。”在《吾庐》一诗中,汤显祖写道:“文昌通旧观,东井饮余晖。出入桥梁望,郁葱佳气微。”此刻,先生离我很近。原来,只要相知,时间和空间不是距离。
向晚的汤家山愈加安静。有谁知道,这儿曾经屡遭毁废,墓园甚至荡然无存。漫漫数百年,足以让抚河的须发皓白,也足以让临川的梦境长满野草。所幸,如今汤家山重见天日,再度接受后来者的膜拜。透过苍茫的历史叠影,我读到了汤氏家族的家风“四香铭”: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我也读出了汤显祖成功的秘笈,家风,是他安身立命之本。
从汤家山沿巷道行不多远,但见那座古色古香的“儒林第”静候于余晖中。这便是中国戏曲博物馆。整个场馆占地面积两千三百平方米,分“戏曲纵横”“说文解戏”“出神入化”“舞美风韵”“腔乐并茂”和“戏连中外”六大分区。一切,还是因汤显祖而起;一切,还是以“临川四梦”为轴心。沐浴于梨园的芬芳中,我不能不想起晚明夕照里那个踽踽独行的身影。斯时,戏曲被视为“小道”,不被众多文人雅客所重视,而汤显祖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崎岖小径,用梦境演绎了纷繁世事,用戏曲礼赞了向往烂漫春天的先行者。
站在天井下,青苔点点,云影徘徊。我情不自禁地念起那首《七夕醉答君东》:“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梦中有戏,戏中有梦,仿佛杯子里的醇酒,怡人醉人。
灯火点起来了。被灯火点燃的文昌里,如同摇曳着一树树繁花。我夹随于人流中,一道去寻觅古临川的意境。戏台上,有人在表演《牡丹亭》的片段。我听见至情至真的杜丽娘在唱:“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不远处,高耸的正觉寺古塔披一身绚丽灯光,仿佛也在专心聆听。是了,有梦有戏熏陶,万物皆有灵。
忽然飘起雨丝,绵密如网。蒙蒙眬眬中,我看见一个身影从晚明走来,他捻着美髯,悠然吟哦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雨中,我以梦和戏为酒,等待四百年前的时光和故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