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碉楼大渡河畔的“金字塔”

□胡永胜

字数:1697 2023-08-02 版名:文化
  梭坡藏寨古碉群,亦称“丹巴碉楼”,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丹巴县大渡河谷两岸,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我国知名历史学家、藏学家任乃强先生这样描述梭坡古碉:“在一山弯的斜坡上,依山临江,外人不易至。隔江望去,有数十高碉参天,恰似上海浦东工厂烟囱林,为一大奇观。”经受了百年风雨的碉楼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依然棱角分明地巍然屹立。
  从丹巴县城出发,一路上紧贴着大渡河左岸蜿蜒而行,车行峡谷之底,两岸绝壁凌空,千姿百态,如雕如画,身边湍急奔腾的大渡河浪涛拍岸,不时有巨石挡在河心或岸边,激起万丈狂澜。梭坡藏寨古碉群离丹巴县城大概五公里,抵达梭坡乡,远远就见在半山腰稍微平缓的一处山坡上密密的树林之中,几座碉楼仿佛一把把锋利的长剑直刺苍穹。远处巍峨的卡帕玛群峰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敞开宽厚的胸襟,将这处美丽的藏寨轻拥入怀,高低错落的碧树村落与蓝天、白云、青山相互映衬,仿佛一幅大写意的自然山水画卷,美若仙境。
  过了梭坡乡大桥,向后折回行约数百米开始沿着细若丝线的盘山路上山。这是地属梭坡乡的一处古村,名为“莫洛”,入村公路就像是攀附在陡峭的山坡上的长虫似的,只担心它一翻身就会滚到山谷下面。这条入村公路刚好一车之宽,只在稍微平缓的地方开辟一片会车之处,在村口一家藏式民居大院前停了车,一位大姐热心地指引我们进村寻访碉楼。村里家家柴门紧闭,茂密的梨树静静地舒展着浓荫笼罩着村里的崎岖小路,树丛中时不时会传来几声小鸟婉转的鸣啾,让本就宁静的寨子越发安静了。边走边问正在疑惑之时,就见前面闪出一片天空,两座纤细笔直的碉楼高耸入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得巍峨壮观,它们千年不倒,经风沐雨,傲立在大渡河两岸的悬崖峭壁间,守护着美丽的家乡。
  征得这户主人藏族大姐的同意,登上她家的房顶,整个大渡河两岸尽收眼底:大渡河东岸从莫洛村向上依次是左比村、八梭村、纳衣村等,河的对岸分别是泽公村、呷拉村、普角等,每个村都高低不等、巍然屹立着若干座碉楼,在山坡上绵延起伏。“梭坡”藏语意为“蒙古族”,据说古时曾经有大批蒙古人在此放牧,故而得名。莫洛村古称“博呷夷”,意为藏族碉寨子。这位藏家大姐因常有人来访,夫妇俩也做做民宿的生意,非常善于沟通。据她说,他们村子里原有二十余座高碉,现在只剩下七座了,而丹巴县最辉煌时全县曾经有3000多座古碉,经过时代变迁,现仅存560多座,其中梭坡乡就有近200座,占现存碉楼的三分之一,而他们这一带不到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就有80多座,可以说梭坡乡是西部藏羌地区高碉分布最密集的乡村,堪称碉楼博物馆,因而有“千碉之乡”的美誉。20世纪初,当法国的斯廉艾先生沿着大渡河溯源而上,当梭坡藏寨山坡上一座座高耸林立的古碉群映入他的眼帘时,仿佛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样,惊呼“奇迹!这是东方新大陆!”这些深藏在大渡河谷的千年古碉也随着他拍摄的照片走向世界。
  端正笔直的座座碉楼,高者十余丈,低的也有五六丈。棱角如刀锋,墙面十分平整,墙体用石块砌成,缝隙紧密,厚实而坚固,虽经长年累月风雨侵蚀,依然凌空屹立,丝毫不减其顶天立地之雄浑大气。碉堡基础宽有丈余,一般为巨石砌成,碉身多为四边形,也有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的,最多的一个碉楼有十三只角,可见建筑师具有高超的设计能力和工艺水平。这古碉楼的每一个角,每一块石头,每一铲泥巴,都是藏族建筑前辈们用智慧和血汗所铸。
  藏家大姐夫妇俩驻守着祖传的碉楼,对它们十分有感情。千百年来,嘉绒藏族的先民们在这独特的地理环境筑起了座座碉楼,夫妇俩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丹巴县地处川西甘孜州东部的邛崃山脉西部,大渡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境内峰峦叠嶂峡谷幽深,从古至今就是北上阿坝、西通拉萨、南达云贵、东进成都的咽喉要道。“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后汉书·西南夷传》有这样的记载,由此可见碉楼建筑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碉楼,汉代开始在羌族地区发展盛行,在南北朝时期,丹巴就已经碉楼林立,到五代以后,碉楼建筑技术已经成熟,现存碉楼至迟为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时所建。一个多部落的民族长期生存繁衍于此,遍布于丹巴境内的古碉便是这里世代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