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再出发
——基于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字数:1892
2023-07-30
版名:知行
□吴夕龙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试结合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与主张。
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摒弃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课程改革走过了20多年,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仍未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管理者的说法是,课程改革不排斥考试,而在没有比书面考试更好的操作评价方式出现的情况下,一张试卷最能量化出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教的实绩。确实如此,尽管2011年课程标准就要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且更应重视定性评价;2022年新课标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但实际操作上却并非如此。看来,改革教师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业评价是一个老话题,但仍是一个新课题,不妨围绕新课标提出的“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进行教学实践、评价与研究。
落实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堵塞学生语文实践的空间
教科书中所有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都可以开展主题式学习,可以以某一种能力训练点为任务(如贯穿三个学段的复述能力)分阶段在较长时间内开展追踪式学习,可结合需要(如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的整本书阅读),设定学习项目进行课外拓展学习,还可以进行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如四年级下册“精彩的科技”单元),进行多学科配合,感受科技带来的改变……事实上,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这个空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课外阅读,遵从个性,培养习惯,不能机械下任务,更不能“格式化”
新课标“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以让学生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形成受益终身的读书学习习惯。阅读指导中,几乎所有的同行都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也不时听到这样的提醒。笔者觉得,课外阅读更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当随着学生个性走,不必强调边读边记。强调了边读边记极易使学生产生完成任务了之的心态,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
写字教学重在系统指导与习惯培养,作业既要正确又要美观,不能单纯以正确率为标准评定等第
新课标对各学段写字教学均有明确要求。一些学校课程设置上虽然安排了写字课,实际上写字课不写字,往往被语数英占用,即使上了写字课,也只是让学生自由写写而已。调查发现,不少学生握笔及写字姿势均不正确,教者却视而不见。殊不知,学生作业书写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者的系统指导与习惯培养。要认真批改反馈学生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作业批改过程中,不能单纯以正确率高低作为给分(等第)的标准,应将书写是否工整、美观作为重要依据。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不规范字要及时指出,切莫将之看作“芝麻”。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队员等均要考虑其作业书写。平时可以以校、班为单位举办优秀作业展评,树立学生对作业书写的质量意识、看齐意识。对学习目的不明确者,要与之谈心交友,可以先降低要求,后循序提高。
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观察,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讲捷径,给套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小学生习作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写话或习作均提出明确目标。新课标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对写话感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种“乐于”应当包含自由地、大胆地、创造性地去进行写话的意思。教师在教学生读书中的句子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再说习作指导,教师方法僵硬,一般是审题、读范文、学生写三部曲。范文不是不能读,关键是有些教师让学生把范文读上多遍,其潜在目的是教给学生一只“葫芦”,让学生画“瓢”。这样的“假作文”与新课标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中“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要求相悖,也反映出一些教师教学功利,方式机械。窃以为,习作指导宜先组织学生进行生活体验或生活回放,体验或回放后倾吐,倾吐后练笔,学生才会“吾手写吾口,吾口说吾心”。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值得思考的自然还有些许方面,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试结合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与主张。
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摒弃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课程改革走过了20多年,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仍未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管理者的说法是,课程改革不排斥考试,而在没有比书面考试更好的操作评价方式出现的情况下,一张试卷最能量化出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教的实绩。确实如此,尽管2011年课程标准就要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且更应重视定性评价;2022年新课标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但实际操作上却并非如此。看来,改革教师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业评价是一个老话题,但仍是一个新课题,不妨围绕新课标提出的“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进行教学实践、评价与研究。
落实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堵塞学生语文实践的空间
教科书中所有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都可以开展主题式学习,可以以某一种能力训练点为任务(如贯穿三个学段的复述能力)分阶段在较长时间内开展追踪式学习,可结合需要(如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的整本书阅读),设定学习项目进行课外拓展学习,还可以进行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如四年级下册“精彩的科技”单元),进行多学科配合,感受科技带来的改变……事实上,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这个空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课外阅读,遵从个性,培养习惯,不能机械下任务,更不能“格式化”
新课标“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以让学生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形成受益终身的读书学习习惯。阅读指导中,几乎所有的同行都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也不时听到这样的提醒。笔者觉得,课外阅读更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当随着学生个性走,不必强调边读边记。强调了边读边记极易使学生产生完成任务了之的心态,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
写字教学重在系统指导与习惯培养,作业既要正确又要美观,不能单纯以正确率为标准评定等第
新课标对各学段写字教学均有明确要求。一些学校课程设置上虽然安排了写字课,实际上写字课不写字,往往被语数英占用,即使上了写字课,也只是让学生自由写写而已。调查发现,不少学生握笔及写字姿势均不正确,教者却视而不见。殊不知,学生作业书写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者的系统指导与习惯培养。要认真批改反馈学生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作业批改过程中,不能单纯以正确率高低作为给分(等第)的标准,应将书写是否工整、美观作为重要依据。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不规范字要及时指出,切莫将之看作“芝麻”。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队员等均要考虑其作业书写。平时可以以校、班为单位举办优秀作业展评,树立学生对作业书写的质量意识、看齐意识。对学习目的不明确者,要与之谈心交友,可以先降低要求,后循序提高。
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观察,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讲捷径,给套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小学生习作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写话或习作均提出明确目标。新课标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对写话感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种“乐于”应当包含自由地、大胆地、创造性地去进行写话的意思。教师在教学生读书中的句子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再说习作指导,教师方法僵硬,一般是审题、读范文、学生写三部曲。范文不是不能读,关键是有些教师让学生把范文读上多遍,其潜在目的是教给学生一只“葫芦”,让学生画“瓢”。这样的“假作文”与新课标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中“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要求相悖,也反映出一些教师教学功利,方式机械。窃以为,习作指导宜先组织学生进行生活体验或生活回放,体验或回放后倾吐,倾吐后练笔,学生才会“吾手写吾口,吾口说吾心”。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值得思考的自然还有些许方面,抛砖引玉,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