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促进“三个课堂”的融合

——陕西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中期研究成果

字数:1600 2023-07-30 版名:教育理论
  □牛吉红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要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语文新课标也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把阅读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三个课堂”,通过阅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
  一、语文课本是实施语文课程的凭借与载体,新课标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而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我构建的活动,任何人都无法代替,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要让学生阅读。因此,在第一课堂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通过了解阅读需求,把握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比如在五年级下册古典名著单元的阅读教学中,就要注意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文本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片段引向关注一群人物,一个章节,多个故事,直至一整本书的阅读。学习陆游的《示儿》这首古诗后,发现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很感兴趣,就激发学生以陆游的生平为线索,主动去阅读更多陆游的关于表现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古诗,让学生进行同类题材的专项阅读,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把阅读引向纵深。又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国情怀”主题单元学习后,引导学生阅读同类题材的关于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更广阔。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所以说最好的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方法就是大量的阅读。
  二、在“第二课堂”中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专题活动,把阅读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进行延伸,继续在阅读中发展语言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在学生进行课外补充阅读的过程中,继续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章,指导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令阅读活动渗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不断发展。比如由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而延伸的课外阅读“读英雄故事”,鼓励学生以讲故事,写诗歌,为英雄设计名片等形式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阅读。为了让阅读能持续、有效的进行,在每周的周一晨会时进行一月一个专题的读书交流分享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阅读,强化阅读兴趣。此外社团活动中辩论赛的开展让学生在思辨中发展锻炼思维能力;“经典咏流传”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经典的魅力,提高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而“飞花令”“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更增进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三、让阅读走进“第三课堂”,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阅读生活,阅历生活,在生活这本无字之书中促进第一、第二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阅读与实践活动中浸润心灵,提升思维品质,在生活中实现知识能力的有效衔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核心素养。通过参观、访问、聆听、体验增加知识的积累,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比如以清明节为契机,开展“缅怀先烈,做新时代好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以讲英雄事迹,颂英雄功绩,访英雄人物,绘英雄形象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在阅读、参观、访问的一系列实践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参观航修工厂,开展“树航空志向,筑报国梦想”的研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埋下了航空报国的梦想种子;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多方面搜集二十四节气古诗词,了解节气由来,习俗、节气食物、农业耕作等,同时,又以录视频、做美食、绘小报、讲习俗等不同方式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了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
  阅读贯穿于“三个课堂”始终,充分促进了“三个课堂”之间的互相融合,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本文系陕西省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题《小学语文“三个课堂”有效融合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Y-TYB2022-67)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5702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