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不考试的科学课

□赵琬微

字数:1403 2023-07-26 版名:视点
  在距离北京100多公里的雄安新区,一所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有3000余名学生的小学校在短短5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年前,这里信息课的主要内容还是Office软件使用;而如今的课堂上,孩子们对编程、机器人等内容毫不陌生。
  自2018年起,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对接原河北省雄县第二小学开展跨省域的“一体化”援助办学探索。在两地教师的携手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雄安孩子爱上了科学,拥有了用科技改变生活的梦想。
  探访:独具魅力的科技课堂
  11岁的徐晨光在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读四年级。每周的一个下午,他都在学校上最喜欢的3D打印课。5月31日,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第二天,他惊喜地发现当日的课程主题是设计火箭。
  “我接触3D打印已经快一年了,已经用软件设计过不少东西。”徐晨光和小伙伴3人一组,熟练地操作鼠标,在刚刚搭建好的一个火箭上描摹立体的红色五角星。
  在这间名为“梦想空间”的教室内,摆放着同学们打印的各种物品——花瓶、钥匙扣、小房子。徐晨光的心愿是用3D打印更大的东西——因为老师说房子都可以打印出来。
  课堂上正在忙碌的是青年教师张子叶,她出生于1995年,河北石家庄人。“2018年,我毕业刚到这里时,信息课的主要内容是Word等常用软件使用。孩子们兴趣不高,教师也觉得内容有些落伍。当时没有条件开设丰富的科技课程,不仅缺少设备,更缺少思路。”她说。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对口援助的带动下,学校在2018年接收了企业捐赠的第一批设备,承办了第一届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雄安)论坛。“孩子们第一次看到了机器人表演,我们也决定把科技课程开起来。”时任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课程部主任的郭学锐说。在时任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执行校长张文峰的大力支持下,他面向校内招募教师,组建科技教育团队。
  学校陆续开起了航模、机器人、编程、3D打印、科学探究等多个社团。“我校实现了编程、3D打印进课表。”雄县教育局机关党委委员、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执行副校长陈文华说,如今孩子们见到机器人,已经不是惊讶、好奇,而是熟悉和亲切。
  突围:
  科技教育并非高不可攀

  毕业于1995年的王东,在原雄县二小工作近30年了。他曾是学校的数学教师兼会计,还喜欢做航模。2018年,学校面向校内招募教师组建科技教育团队时,他主动来到了科技教研组。
  在他的印象中,过去学校科技教育搞不起来,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费钱,又不能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家长比较现实,觉得考试不考,没用。”他说,现在家长以90后为主,越来越支持孩子开阔眼界,学一些考试之外的知识。
  2018年之前,该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10个班级,学生达到3000多名。这么大规模的学校,科技教师只有1人。该教师因为“计算机使用熟练”便被安排到教学岗位上,主要教授学生“练习打字”。
  在北京援助团队的支持下,老教师王东发现,科技课程虽然需要一定投入,但也不是一定要花大钱才行。“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我们开设了一些科技微课程,比如要求学生把‘问题卡’贴墙上,培养勇于提问的精神。”王东说,之前还开过“拆设备”课程,拆开废旧电子产品就会让孩子们兴奋。
  应邀到学校讲座的科普作家、《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总编辑姚昆仑对孩子的提问印象深刻。“有的孩子问AI是否会取代人类,有的孩子问不同品种杂交水稻的区别,他们知识面广、有想法。”姚昆仑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了学校对“不考试的课”的重视。“行动胜于语言,科学课的益处,需要通过持久的行动、环境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陈文华说。
  (据《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