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角色朗读,怎样才能 更好地进入角色

□何捷

字数:2103 2023-07-23 版名:知行
  角色朗读,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不同的角色,分别朗读不同部分。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朗读方法。分角色朗读之所以备受推崇,除了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之外,自身具备的特点也不容小觑——学生充分理解角色,各自朗读角色的内容,入情入境,在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语调和内在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陶罐与铁罐》为例,这篇寓言故事最大的教学亮点,就是“陶罐与铁罐的对话”。这一部分最佳的学习方式,就是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不能仅仅是“你扮演陶罐”“我扮演铁罐”“老师旁白”,之后就这样“一人一句读起来”。如果是那样机械的操作,等于没有进行真正的、有价值的学习,也未能让分角色朗读真正产生推动学习的效果。要知道,分角色朗读,既是方法,也是训练,更是学习项目。通过分角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通过朗读,学生能更充分地展现角色特点,达到加深理解课文的学习意图。
  具体说,可以分享三个指导经验,让分角色朗读成为课堂学习的亮点。
  经验1:细节提示,直接进入角色的最佳方式
  所谓细节,在分角色朗读中指两类。一话语前的提示语。例如,铁罐傲慢地说;陶罐谦虚地回答;陶罐争辩道;铁罐恼怒地说……这些和说话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傲慢、谦虚、争辩、恼怒等,就是重要的提示语。要让学生优先关注、理解提示语,提示自己进入角色应有的说话状态,在朗读时,展示出角色语气、语调,留下真切的体验。二话语中携带的标点符号。例如文中有一处陶罐说的话“说到盛东西,我就不见得比你差。再说……”关注这个省略号,之后紧接的是铁罐恼怒地喊道“住嘴!”此处的省略号,可以指导学生将语音拖长,同时让“住嘴”两个字迸发而出,斩钉截铁地打断前面说的话。对标点符号的关注,对提示语的把握,就是学生读好角色的基本的保障。
  经验2:特点认定,展示角色的决定因素
  分角色朗读,不应只关注朗读的话语部分,而应予以全文观照。这样才能对角色的性格特点、所具备的特征等,有更为精准的把握。如《陶罐与铁罐》中的两个罐子,都曾经在国王的橱柜里。按理说,他们应该相安无事,各守本分,同时享受着优越的生活。然而,铁罐却主动挑衅,显示出极度的傲慢和自大狂妄。而陶罐却能够克制自己,保持谦虚、低调、稳重。对性格的整体把握,有助于把握朗读时的总体基调,涉及音量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朗读反过来还能够促进理解。把握角色的特点,其中的道理也自然更容易被理解。
  经验3:支架辅助,深度刻画与理解角色
  分角色朗读的指导,有的时候可以借助支架,借用教师专门设计的刻意训练等,让朗读的效果得以凸显,让朗读能够更加深度刻画角色,辅助学生更通透地理解角色。
  在《陶罐与铁罐》一课中,铁罐傲慢地称呼陶罐为“陶罐子”。陶罐却称铁罐为“铁罐兄弟”。在正式完整地朗读前,可以让学生多次反复试读“陶罐子”与“铁罐兄弟”,调整语气,细致体会两个不同的称呼,体会语言细节带来的差异。局部训练既短促,又有效,训练的效果放置在整体朗读时,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再如,此课文中配有插画。陶罐与铁罐的表情相对模糊。从有助于朗读效果展示的角度考虑,教师可以设计绘画作为辅助支架,让学生的理解迈向深入。准备几张空白的罐子图,分别让学生在图中绘制陶罐与铁罐说话时的“表情包”。只需要简单绘制眉毛、眼神、嘴巴形状等,重点在于形象地体会二者在说话时不同的表情。这些可视化的图片绘制与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度理解角色特点,在朗读时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还比如,不少教师习惯为朗读配置背景音乐。有的时候是连贯一致的,使用节奏较为平和的乐曲,增加活跃气氛;有的时候为不同的角色,配置不同的音乐。其实,考虑到备课成本、教师个人的音乐修养等,建议大家采用第一种配乐方案。同时,过于零碎的切换,也不能很好地凸显效果。同时,分角色朗读,重在朗读指导,不宜在配乐上花费太多时间。
  总体而言,可配的就配;可配可不配的,就不配。
  以本单元的寓言诗《池子与河流》为例,全诗共有10节。其中,1-6节是池子对河流说的话,7-8节是河流回应池子的话,对话部分,克雷洛夫写得很精彩,节选池子对河流说的话如下:
  固然,我并不出名,我没有出现在地图上,像你那样蜿蜒地贯穿全国,也没有行吟诗人为我弹琴歌唱。——这一切其实都是空的。这一节,可以配上轻松的,带有幽默气息的乐曲,帮助学生感受池子的无知与自大。河流回应池子的话则不同,例如这一节:
  我是一条伟大的河流,那是因为我遵循着这条规律,不顾自身的安逸。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这就使我受到尊敬,光荣无比。也许,我将永远奔流不息;可你早被遗忘,不再有人提起。这一节的配乐,可以选用相对高亢、激昂的乐曲,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再如统编五年级的《草船借箭》,其中有周瑜请诸葛亮“借箭”的一段对话。期间,周瑜多次设计陷阱,步步紧逼。而诸葛亮在周瑜看来,毫不知情。现场,犹如没有硝烟的战争。此段分角色朗读时,选用琵琶曲《十面埋伏》尤为合适,即符合情境,又能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极为匹配。
  分角色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方法,由于常用,不可大意,更要讲究方法、策略,匹配目标,才能带来优质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