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去旅行”是对知行合一的传承

□何勇海

字数:1045 2023-07-19 版名:声音
  进入七月,暑期旅游热潮拉开序幕。不再局限于文博游、研学游,这个暑假,课本游成为一大亮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考结束,在人生选择与转折的岔路口,“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升格局,认为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在这种情况下,将课本游作为暑期旅行的选择,就成为展望未来的独特“成人礼”。
  “跟着课本去旅行”,的确可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在华北平原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白洋淀”“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这些中小学课本中描绘的场景,展现着祖国各地具有独特地域风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成为不少学生追寻的“诗和远方”,一段段熟读过的文字,成为学生脚下丈量的“现实”。
  读书人从来都有游学传统。孔子是游学的鼻祖,公元前496年,55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们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游学”,开启了中国古人游学之风,在周游列国之中,将“格物致知于实践”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诸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等名句,充分反映了孔子和弟子的理想志趣。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以及实践的价值;书画大师董其昌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张,后来更成为诸多学子的信条。
  从某个角度讲,“跟着课本去旅行”就是对“知行合一”优良传统的传承。那些即将远离家乡求学的毕业生,面临着打开视野、强化独立生活能力、铸就青春梦想的新起点,在开展课本游过程中,以更加独立的姿态直面更广阔的社会,有助于不断校正认知、提升和完善自我。
  据报道,课本不仅是学生的“旅行指南”,也为旅行社的产品设计提供了灵感。有旅行社推出多条“跟着课本去旅行”的线路,每条线路对应多篇小学或初中课文,且远近搭配,帮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是可贵的转变。
  近年来,很多研学游打着“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增长见识”“在旅行中学习成长”等宣传语招揽生意,让家长和孩子们颇为心动。然而,一些所谓的研学游是游大于学、游而不学,家长交了高额报名费,实则和旅游团没有太大差别。要让课本游符合学生和家长的期待,就要避免出现类似局面。除了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规范,行业实体也要注意对既有项目进行升级提质,多多推出针对性更强的课本游线路,特别要围绕游与学、知和行的辩证关系展开研学活动,保证做到既游且学、身心共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