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清风里的浅吟低唱
—— 读梁晓声《人间悲喜》
字数:1566
2023-07-19
版名:悦读
□胡胜盼
梁晓声以小说创作闻名,但作为一名高产作家,他的散文同样深入人心。《人间悲喜》是梁晓声写给彷徨者的礼物。
《人间悲喜》是一部散文精选集。书中精选了37篇散文,朴素的故事中有梁晓声先生七十多年人生智慧的总结和心灵独白,也是一位能够始终对生活保持认真观察、保持热爱的老者,在古稀之年对生命的真谛给出的睿智回答。
生活总是悲喜交替,聚散杂陈。一个又一个的平凡琐事,每个人,家家户户都能遇到的烟火生活日常,在梁晓声慢条斯理的叙述中一一道来。《玻璃匠和他的儿子》里的父子关系在若有若无间触动了读者的神经。也许父爱不像母爱那样容易显露出来,它藏在一件件不经意的大事小情里。因为玻璃刀头上钻石的遗失,玻璃匠开始不断反省,从此改掉了以往暴躁的脾气,使父子俩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父爱浓情,有时总会在不显山不露水间峰回路转。《孩子和雁》里那个靠着捕捉53只大雁完成大学学业的年轻人,后来却用自己挣下的钱为北归的雁群建造了中途栖息的人工湖,并投入自己的后半生驻守在那里。这样一个有着童话色彩的故事,却无法用喜剧或悲剧简单地定义,因为这似乎已经超越了我们以往对于善与恶的评判,人生每一次抉择的背后还会有更为深刻的秘密。
人总要用喜欢之心,来慢度人生日常。《人间悲喜》,写人,写事,写生活小事,也谈人生大事。不管是谋生还是谋爱,都是生活本身。人这一生,每个人的生活,都无法做到一帆风顺,都会忧喜参半。生活不易,但我们依旧可以心怀浪漫和温柔,走遍人间春与秋。《看自行车的女人》读来如同品味一枚青橄榄,有酸,有苦,有涩,也有甜。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的社会地位是卑微的,生活景况是艰辛的,人际体验是凄楚的,但她善良、坚韧而且豁达,在困苦中奔波受挫而无沮丧失望情绪。那个可敬的女人再次提醒了我们,“人可以卑微但不能卑鄙”。《写作与语文》一文,梁晓声谈及自己热爱读书与写作的原因,说完全是因为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偏爱,对文学里的故事性所充满的好奇。因为在他想见识更大的世界,暂时又没有办法走出去的时候,读书便成了一种捷径。
日子明朗,万物可爱,梁晓声的这本散文集名为《人间悲喜》,其实“喜”是多过于“悲”的。梁晓声的文字的确是有一种魔力的,字里行间溢出的是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他留给读者的时间是充裕的,因此也给了读者更多于市井深处寻一丝微光,于人间群像觅一处温情的等待。《瘦老头》不得不令人为之动容。一位从南方发配到北方林场的教育工作者,在身患绝症的最后日子里,以“榨菜”作为催化剂,彻底改变了几名失学儿童的命运。“瘦老头”的命运是不幸的,可那几名孩童却又是如此的幸运。“瘦老头”走了,但他的温暖永远留在了孩童们的记忆深处,以至于那位环保专家近乎偏执地要吃榨菜。其实,在他们心里榨菜已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思念,一份永远无法释怀的感恩。梁晓声动情地记录下了那位环保专家一段振聋发聩的话:“我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专门为了身为作家的你。良知和责任,并不是一回事,有良知意味着不要做坏事,而责任意味着要大声疾呼。像你这样的作家,如果只保留良知,却不承担社会责任,是不对的。”
毋庸置疑,梁晓声是一位有着深厚的“平民情怀”的作家。和当代文坛一些作家缺乏甚或不屑于体验底层大众生活因而泯灭良知和堕入粉饰相反,梁晓声始终观照平民生活形态,广交三十六行七十二业的各色人等,从自己的良知营造出的芜杂的“社会关系”中吸取创作营养,因而浓郁的人间烟火和百态民生图景,得以在梁晓声从容细腻的笔触下清晰地勾画了出来。在《“远亲通婚”》一文中,梁晓声曾以诉肺腑的至情方式向他的亲弟道出了希望创作出“某种有杂文血统的新散文”的思路,告诫四弟“大可不必急着便做‘创新者’”。所以,读梁晓声的散文,你不得不承认有一种深刻的体验:“是散文,却具有杂文的锋芒;是杂文,又具有散文的美质。”《人间悲喜》自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