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的督查

□綦德周

字数:1531 2023-07-19 版名:成长
  这天,李老师的电话又来了,我赶紧恭敬地接起电话。
  我知道,李老师这又是来“督查”了。
  说起李老师的“督查”,我不禁想起了40多年前的往事。
  1975年7月,我来到山东省华侨中学读书。开学了,班里迎来了一位在燕京长大成才的成熟女士,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悦耳动听,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李老师。李老师不愧是从京城走出来的,大气、高雅、和蔼,亲和力特别强。李老师当时说的“功不唐捐”的成语让我若干年后才得以完全理解。
  可是,当时学校受环境影响只注重社会活动和劳动课,高中两年时间,文化课上得太少。我们大多时间是在种水稻、割青草、办塑料加工厂,虽说也快乐无忧,但荒废了文化知识的汲取。
  那天下午我从水稻田里走出来,李老师招呼我。来到老师跟前,我惴惴不安,疑惑地看着李老师,自己的脸有些通红发热。李老师看出我有些不自然,安慰我:“别紧张。我跟你谈点读书学习的事。”接着,李老师让我有时间就多看些书,看看数理化和语文课本,不懂的可以请教一些老教师。
  从此,劳动课和社会活动课之余,我就挤时间读些书,看看报纸,倒也充实。不过,从这时起我就有了“紧头箍”。李老师隔段时间就“督查”我,读了什么,有无收获。
  走了太阳来了月亮。两年时间一晃过去了,1977年我高中毕业了。最大的失落和遗憾就是由于文化底子薄,参加当年恢复的高考落榜了,这成了我的一个心结。
  “高考不是唯一的路,今后的路很多得靠自己选、自己走。”李老师安慰鼓励着我。
  后来,我任民办教师,李老师自信地对我进行了“培训”:“教师要注意什么”“复式教学的要领”“低年级学生怎样引导”等,经老师指点,我心里有了底,一段磨炼之后,自己也就轻车熟路了,教学成绩一路攀升,公社教育组还组织观看了我的公开课。期间,李老师“督查”了我教学、读书的一些情况。
  人生路上有时有很大的机缘性。就在我教学得心应手的时候,镇里(公社)招考通讯报道员,我被推荐参加考试拔得头筹,1981年1月我改行到镇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老师自是又一番嘱咐,给我上了一下“紧头箍”。当年,我就以全市对上发稿用稿第一、本市用稿第一的成绩被评为全市优秀通讯报道员。此后,连续15年都被评为全市优秀新闻宣传先进个人。我深感欣慰,老师当然更高兴。
  1983年春,全市招考新闻宣传干事,全市45个镇百余人参加考试,我有幸夺魁,接着,调入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老师一如既往地“督查”我的工作和学习,并特意嘱咐我:人没文化不行,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许会圆自己的梦想。有老师的“督查”,我始终不敢懈怠,3年多时间,取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毕业证,之后,又一鼓作气,参加了山东省委党校的新闻本科班函授学习,又顺利毕业。这一切,都得益于老师的鼓励和点拨。
  日常,老师除了督查还关注着我的写作,经常给我的作品“挑刺”。有一次,老师在报纸上看到我写的一篇新闻稿件,委婉指出:“文字作品是给人看的,看后要留下印象,任何一篇作品都要追求精品,否则,就不要拿出去。”显然,老师这是看到我的作品有些“应付”,当时我惴惴不安,不得不承认自己写作上的草率、不严谨。此后,须臾不敢忘记老师教诲。于是,才有了百余篇作品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等新闻单位获奖。
  后来,我来到市广播电视台工作,不定期的都会有李老师的“督查”。看着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师,我就会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自己感慨万千。四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李老师的“督查”温暖人心,让我敞开了心扉,圆了梦想,“逼”着我一路前行。不得不说,这“督查”的背后透露着浓浓的深情和厚爱,有这种“督查”是人生难得的一种福气。
  如今,我已退休了,这不,老师的电话又来了。我急忙跟老师汇报:“老师,请您放心,读书,写作是我终生的修炼,是不会停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