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房日宏

字数:1556 2023-07-16 版名:教育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就要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育人作用。仔细分析小学各个年级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就会发现这门学科的内容编排上很注重社会生活,如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生活常识、热门话题等,都是源于对生活的提炼,生活性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互相进入的”状态,实现生活化教学,是当下以及未来道法课教学的主流趋势。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找准切入点,有效实现课程的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这也就意味着道法课必须是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法治教育等真善美的主题课程。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记忆,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规则、纪律、秩序等意识。如教学《我们班四岁了》时,为了能够充分唤醒学生的集体意识、小主人公意识,教师选取学生们一年级新到校成立班集体、加入少先队和运动会获奖等几次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展示。当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洋溢出来的开心笑容时,同学们很快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班集体一分子的那份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灵活使用教材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教师一味地讲文本内容,孩子们就会不耐烦,不愿意听讲。那么教师要在授课中就文本内容和知识点,以及课标对每一课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进行内容的删减、取舍,做到精讲细练,紧密联系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补充、延伸、丰富教学内容,尽最大努力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体验,呈现学习围绕生活、学习指导生活、生活反映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如《我们不乱扔》这一课,就是教导孩子们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教学的切入点可以对校园垃圾乱扔现象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再从生活角度出发,引导孩子们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把课本内容巧妙地与生活结合,把需要理解的文字变成解决生活问题的小妙招,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既有意义也很实用。
  三、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把生活化教学活动融进课堂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他强调教学不应该直接向学生注入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以活动为媒介间接接受知识。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课堂氛围往往就很活跃,孩子们积极讨论,甚至会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例如教学《分享真快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一次分享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准备想要分享的东西。图书角有学生分享的图书;讲台前有学生分享的家风故事;课桌上有同学分享的美食;还有同学分享自制的玩具等。孩子们被这场活动吸引了,纷纷分享自己的“拿手好戏”,课堂一下子活起来了。学生通过组内交流讨论,回顾生活中、学习中自己经历过的真实事情,明白了一起分享快乐就多一点,要珍惜、感恩别人的分享。
  四、注重拓展延伸,做好课前课后内容衔接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正好具备拓展学习空间的要求,把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延伸到课堂外,在实际生活中检验实践,进一步加深认识。把教学从课堂拓展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德育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印证真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成长路上、学习路上处处有法可依,时时有道德约束,让德育潜移默化在其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知识,接受知识,让德育扎根学生心底,让孩子们自觉成长为品行端正、思想纯良的好少年,让“道”融生活,“法”在身边。
  (作者单位:陕西省蓝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