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 陕西省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青春榜样说”宣讲成员侧记

字数:2857 2023-07-12 版名:视点

“青春榜样团”成员获颁聘书

陕西省“青春榜样团”成员合影

  □本报记者 丁洪刚
  近日,陕西省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青春榜样说”宣讲活动在陕西科技大学举行,近500人的现场座无虚席,活动同步线上直播,上百万人目光聚焦于此。
  国家奖学金是荣誉等级最高的国家级奖学金,全省每年200多万大中专学生中仅2800多名学生获奖,参与宣讲的10名“青春榜样团”成员是从近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中遴选出来的优秀代表。他们中有人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下,由受助、自助到助人;有人反哺家乡,助力乡村振兴;有人无惧挑战、潜心科研;有人在特殊时期迎难而上,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一个个励志感人的故事,令听众无不动容,掌声回荡,经久不息。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15年前,14岁的谭政见证了汶川大地震的巨大威力和破坏性,这次地震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为万千百姓建出更牢固、更安全房子”的种子。高考过后,他毅然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在求学过程中,这颗种子不断发芽成长。七年前,他进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10余次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线下讲座和线上直播等交流活动,为师弟师妹们答疑解惑,分享经验。“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立足于西部大地而心系祖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谭政激动地说。
  西安思源学院学生周亚朋与谭政有着相同的追求。周亚朋从小生活在农村,深知农民的艰辛与不易。他常想,如果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让农民的日子好过一点、让农村更美一点,该多好啊!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下,周亚朋如愿圆了大学梦。他时刻想用在大学时所学知识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他带着实验成功的优质红薯项目回到家乡,挨家挨户走访,得到乡亲们的支持,获得了320亩地的实验权。经过测试,红薯产量提升10%。为了提升红薯的附加值,他与工厂合作加工红薯45万斤,通过网络直播、餐饮等渠道,短短两个月实现营业额400万元。
  做知恩感恩的践行者
  “我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受益者,就要做国家资助政策的传播者,更要成为知恩感恩的践行者。”西安医学院学生王一硕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0年起,王一硕主动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组建西安医学院“梦之翼”资助政策宣讲团。她深入家乡、母校,开展政策宣传;进班级、宿舍,全面宣讲奖助学金的申请条件和流程;创作资助育人作品,讲好励志成才故事。两年来,“梦之翼”学生资助政策宣讲团足迹遍布全省6个市区,共开展活动6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2500余份,覆盖全校34个班级、3400多名学生,把国家资助政策的温暖带给了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
  也是在国家和学校的帮助下,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泽城完成了大学学习,凭借42门课35门90分以上,他以专业成绩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作为受助学生,李泽城怀揣责任与感恩,利用节假日多次组织同学去养老院、社区参加义诊活动,为老人测血压、血糖,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所在班级、志愿者服务队获得多项荣誉,2021年他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1年新冠疫情反复,得知学院需要抗疫志愿者时,李泽城义无反顾第一个报名,化身“大白”奔走在抗疫前线。
  面对疫情,用所学回报社会,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西北大学学生符珈睿打小热爱数学,进入大学以后,凭着身上不服输的韧劲,大学四年她所学的54门专业课程排名专业第一。2021年底,在封校“战”疫期间,符珈睿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中,每天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全程关注校内信息、新的防疫政策和同学们的状态。针对有些年龄较大的老师在使用线上会议软件时有些不习惯,她及时预约线上授课时段,配合老师做好相关工作。
  绝不向命运低头
  2004年冬天,袁浩然降生在一个普通的城市小家庭中。因为眼底及视神经发育不良,他的双眼只有微弱的视力,并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恶化,甚至失明。由于老家没有盲人学校,父母误打误撞把他送进了普通学校。为了练习写字,他用粉笔在水泥地上苦练放大数十倍的“大号汉字”;为了看书做题,他一手拿着高倍放大镜,一手握笔,将头整个埋在书上,在小小的镜片里一个字一个字地艰难识别。
  进入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后,为了适应特教学校的学习,袁浩然仅用了一个月,就掌握了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盲文阅读和书写,这让他燃起了上大学的梦想。他通过上网搜集各种视频课程,向远在北京的中国盲文图书馆借阅盲文教材,亲自触摸感受。终于,和时间赛跑五个月后,袁浩然在全国残疾人单招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被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高分录取。
  不向命运低头,就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陕西科技大学学生王辉的记忆里,初二暑假是他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时间,父母罹遭不幸去世。骤然失去家里经济来源,哥哥不得不外出打工,扛起家庭的重担。王辉一边节省每分每厘钱生活,一边抓住每分每秒时间上学。大学四年,他每学年学习成绩都是专业第一,连续三年综测第一,61门课程均分92分,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大三下学期,他申报的多所“双一流”高校的保研申请中,有10所高校向他发出推免offer。他最终选择攻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方向的“直博生”,完成了从大四向博一的无缝衔接。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陕西省岐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生刘新安从小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由于患病,没有劳动能力,仅靠微薄的救济金供家庭日常使用和他上学开支。2020年6月初中毕业后,刘新安想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不想就此辍学。经过多方打听,最终选择上岐山县职教中心,学习中餐烹饪。这里上学不光免学费,还能享受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奖学金等资助政策,极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除了大量练习和日常积累外,他还要在勤学苦练中多加思考,在刀刃下见真章,在烈火中炼功夫。在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他获得了陕西省选拔赛金奖、全国大赛优胜奖,并于2022年5月入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百名代表名录。
   奋斗让青春更绚丽
  2021年暑假,西安理工大学学生何德秋放弃休息时间,通过上网查询,实地走访调研,她主动联系竞赛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团队骨干学习经验。2022年她负责的“互联网+”比赛项目突破校赛获得了推荐省赛的资格,最终冲出重围获得陕西赛区主赛道银奖、产业赛道铜奖。大学四年,多个赛场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她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6项、校级奖项30余项,并授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发明专利。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2020年9月,卢朝踏入西安工业大学,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在科研初期,许多科研思路不断被否定,在后期科技论文撰写期间也遇到瓶颈,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给自己制订了合理的计划,每天定量完成相应的图表绘制、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最终,在导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卢朝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4篇,其中3篇入选热点论文、1篇入选高被引论文。经过反复实验验证,他所在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一种轻质高效生物质碳复合材料,有望在电磁吸波隐身领域广泛应用。
  在火热的实践中,十位“青春榜样团”成员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用青春的名义书写奋进的人生,用智慧和爱心扛起责任,用无悔的奉献赢得人们的赞誉,为青年学子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愿广大青年学生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拼搏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