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地域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庄 伟

字数:1762 2023-07-09 版名:知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涵盖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在新征程上让其焕发时代光芒,就要深耕地域文化资源,聚力打造“路线最佳、内容最优、效果最好”的红色研学模式,将伟大的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和优秀传统文化镌刻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推动红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拓宽深耕——校本教材引领前行
  “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作为山东的南大门——枣庄,它穿越7300多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枣庄文明发展的脉动:“古滕国、古薛国、科圣墨子、孟尝君、毛遂、匡衡、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等成为枣庄文化和工匠形象的代表;“北辛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青铜器、中陈郝陶瓷文化、汉画石像”和“奚仲造车”“毛遂自荐”“凿壁偷光”等诠释了鲁南文化厚重底蕴的传承。基于此,巧借枣庄文化品牌中的“红色文化”作为突破口,挖掘其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的元素,用来讲好枣庄故事,推动区域文化的传承创新,汲取本土文化的育人力量。
  历史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近文知史而启智明理,它能帮我们明真理、悟思想、开智慧、得启示。作为齐鲁大地建党较早地,枣庄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厚的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深挖三套校本教材——“薛城的铁道游击队”“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白楼湾运河支队”,让其成为枣庄本土最红的资源、最美的传奇、最亮的名片。
  双线多元——学科融合焕发活力
  红色引领育新人,学科融合向深行。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同时,学科教学,也是最深刻、最贴切的党史传承载体,这就需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的双线教学路径,开展常态化红色教育,将红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让红色火种生生不息。
  在学科融合中将红色资源化为整体,可以借助完整的育人环境浸润学生心灵,让传统的红色教育焕发出新活力。比如,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深挖红色资源,在教授《朱德的扁担》《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等红色篇章时,可以推荐观看《王二小》《闪闪的红星》《英雄儿女》等爱国电影,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还能编撰舞台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的洗礼,滋生爱国之情,更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在歌曲《雨花石》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演唱了歌曲,还加入了
  “回到那个年代、那段历史”环节,进行了革命传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追本溯源——红色研学绽放光彩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研学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依据本土区域文化特色、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将红色旅游资源与研学课程活动设计相融合,紧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的研学理念,践行“研学并举,知行合一”的目标,打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红色文化研学课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合作和探究,在获得体验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讲好枣庄故事,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为杜绝研学旅行中走马观花的问题,突出“研+学”双模式整合,深入挖掘并利用枣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烈士陵园、纪念园、红色历史事件等,将其融入研学课程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充实课程的内容,既关注了学生具体化思维,同时带领他们了解并真切体会艰苦的历史,近距离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使研学更具人文情怀。例如,组织学生走进山亭抱犊崮115师纪念园,设计开展了“上一堂红军课、吃一顿红军餐、走一次红军路”体验式研学课程,学生沿着革命者的行进路线边走边收集故事线索,边走边思考“什么是从胜利走向胜利”,在行进中激发爱党爱国的情怀。
  为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我们要带领学生将学校教育、校本课程和研学实践有机结合,成为区域文化传播的“红色引擎”,更要走出枣庄、走出山东、走向全国,让枣庄的红色文化飘向更远的地方,让红色基因真正融于血、入于脑、立于心、见于行,让研学模式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