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美秦岭“走进”“三个课堂”

□薛党鹏 郑 欣

字数:1780 2023-07-09 版名:知行

  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东西走向山脉,是南北地区的分界线,对我国气候、地貌、水文、文化、农业、交通等均有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来陕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认知研究秦岭、保护秦岭生态、传播秦岭文化,是每一个陕西人的责任和担当,更是秦岭脚下莘莘学子的义务和使命。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为了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从2020年开始,陕西省西安中学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大美秦岭在思政、自然、社会、人文、实践等方面的育人资源,吸收思政、语文、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骨干教师形成课程开发与实施团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构建起了内容丰富、学科融合、贯通“三个课堂”的“大美秦岭”综合实践课程。
  “第一课堂”:
  让秦岭“走进”学科教学

  为了让“大美秦岭”综合实践课程既能促进学生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避免与国家课程重复,学校各学科组、备课组钻研课标,深挖教材,紧密联系全省合理利用秦岭、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广泛吸纳秦岭生态保护的创新理论,并把技术攻关的最新成果融入课程体系中,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语文学科以秦岭古诗词及相关散文、小说为载体,介绍教材中文化名人的秦岭往事,探寻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沟峪、每一处溪流与他们的不解情缘,感受秦岭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了解她所孕育的众多杰出人才。
  地理学科除关注地理板块、省级行政单元、地质地貌外,还通过秦岭生态保护知识解读,阐释当代青年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养成教育与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教育;以秦岭周边县城、村镇脱贫为例,结合人文地理相关教学内容,研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融互促关系。
  生物学科聚焦秦岭生物多样性,用学生自主制作的标本充实丰富学校生物标本馆,系统感知秦岭的生态美和祖国的自然美,激发爱国情感,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二课堂”:
  把秦岭“请进”学校校园

  学校针对“大美秦岭”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了报告讲座、生物标本制作、植物学基础选修课、动物学基础选修课、秦岭画派艺术展览、秦岭诗词大赛、环保主题演讲比赛、定向越野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学校成立了与秦岭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组织,如生物摄影社、标本制作社、地质考察社、诗词创作社、微电影社、考古社等。学生利用选修课和活动课等专项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细分领域的更高层次研究。如生物摄影社和标本制作社结合学校特色生命科学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自主开展场馆式教学实践,研究内容包括“秦岭四宝”标本介绍、秦岭常见动植物标本观察、常见农作物种植技术和秦岭动植物图鉴解读等。
  近一年,学校就先后邀请我国著名金丝猴研究专家、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长李保国等一批专家学者为学生作秦岭生态主题报告8场。另外,2022年,以学校体育馆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部分项目为契机,学校广泛宣传全运吉祥物——“秦岭四宝”,并邀请全运大使进校园,召开全运进校园主题班会,把秦岭生态教育和全民全运宣传予以了紧密结合与有机融合。
  “第三课堂”:
  把课堂“搬进”秦岭深处

  秦岭野外实习是学校在全国自创的一项特色生命科学专题研学活动,是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最佳途径。活动自2012年以来,连续开展了11年,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关注。每年7、8月份,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走进秦岭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生物标本采集、野生生物摄影、研究性论文写作、文学创作采风、民俗微电影创作等实践活动。实习结束后,学校对学生创作的诗词、摄影、书法、绘画、研究论文、微电影、标本等成果进行评奖,择优汇编成册在全校范围内展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和反馈作用。
  通过组织秦岭野外实习,学校打造了“没有围墙的课堂”,将“大美秦岭”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现场“搬进”了秦岭,有效扩大了综合实践育人的时空场域,探索出了“行走的课堂”的育人新模式。
  课程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学生认可的课程才是好课程。“大美秦岭”综合课程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课程。这让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深感欣慰,并深受鼓舞。未来,我们将继续以“课堂革命”为契机,“三个课堂”为抓手,学科融合为策略,打破“学科藩篱”,打造立体课程矩阵,让学生在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中提升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得以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