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实践

□张晓娟

字数:1588 2023-07-09 版名:教育理论
  “双减”政策的推行和实施,是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助推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大政策变革,也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必须按照“双减”减负增效的本质要求,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全方位提升语文课堂的质量与效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实践意义
  (一)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智慧课堂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避免重复、无意义的练习,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有效提升语文学习乐趣。小学是儿童心智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摒弃枯燥的讲课方式,通过智慧课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单一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全面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通过智慧课堂,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形成智慧品格,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另一方面,智慧课堂相较传统教学,更注重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与结合,以服务生活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回归实践性,符合“双减”关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实践原则
  (一)智慧性。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从学习基础的字词到能写作抒发内心情感,体现的是智慧的学习,理性和感性的融合。因此,智慧课堂在教学内容层面要体现智慧性,开发学生感性智慧与理性智慧的元素,将智慧和情感有效融合。
  (二)灵动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交叉性和不确定性,这就使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具备灵活性特征,同时也为学生发展表达、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要求开展具有灵动性的课堂教学。
  (三)情境性。作为一种智慧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学科的情境设置要求将情感与知识有机融合,具有“有情”“有形”的特点。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养成和情感的培养,这也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契合,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更为真切地感受智慧课堂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四)创造性。在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创造性地使用智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需求;对学生而言,智慧课堂培养的重点在于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这与传统常规课堂的知识与能力教学有着明显区别。
  三、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实践模式
  (一)创设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想办法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交汇不同学科涉及的学习领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设置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丰富体验,提高能力。小学是学生整个学习时代的基础阶段,必须借助智慧课堂的成效,将课内所学知识有效迁移至课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三)建立互动性的学习机制。智慧课堂中,教师要利用方便快捷的交互界面,强化与学生的交互,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思想动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一对一指导学生处理个性化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按小组划分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在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因人而异、有教无类的基本原则,运用多样化的、具体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展开客观、全面的评价,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为将学生培养成既有智慧又有知识、既博学又专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