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需要“陌生感”

□孙建锋

字数:1274 2023-07-09 版名:理论
  “陌生感”,通俗点讲就是和我们不同。它意味着我们要突破我们熟悉的那些区域。突破那些熟悉的区域是一种认识陌生感的方式,而且这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那些想要抓住更多新机遇的组织团体遇到的问题。我们需要打破过去的陈规,只有打破这些陈规才能带来创新。
  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评”一体化,寻找与探索陌生感的教学与教研有可能是创新的基础。
  走进教学一线观课,我们发现很多课堂对“教—学—评”一体化倾注热情,上手很快,不少区域“大干快上”,顶层设计教学模式,观摩示范教学模式,教学督导落实教学模式。“教—学—评”一体化刚一诞生,便滑入为模式而模式的模式化教学窠臼。模式化的“教—学—评”一体化就像一个筐,什么课型都能往里装。审美疲劳令教师和学生丧失了教与学的新奇感。
  一次,我们应邀去某地联手教研,观摩了三节“教—学—评”一体化的研讨课。三位执教老师的同课异构变成了教学模式相同的同课同构——鼠标一点投影“出示学习任务”,机械下达命令“开展学习活动”,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学习评价”。
  课后,我们问卷学生对这样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怎么看。
  “节节课大同小异都这样教学,老师就像当包工头的我老爸一样上工就是走程序——一到工地就给工人布置任务,然后监工,最后验收。”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陌生的学生,写下这些陌生的话,送给陌生的我们。我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谁来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变得如此陌生。
  陌生感,一种有所期待的感觉,无疑给我们的教研带来了新发现。
  每个教师,不,也包括每位教研人员都有自己的教学或者教研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里有他成长过程中建立的教学观和教研观,那么这个小宇宙的边界,就是他的局限所在。大部分的老师或者教研员都躲在自己的小宇宙里不愿意出来,那里坚固、安全,使人自信;只有极少数人乐意探出头来,像看陌生人那样理性客观地反观、审视自己的教学与教研,由此做出改变,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熟视无睹、屡见不鲜,都是对理性、直觉的破坏。
  与其说“教—学—评”一体化需要陌生感,毋宁说“教—研—评”一体化同样也需要陌生感。陌生感是新课程视域下探索教学与教研的另一种打开方式。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具有五种基本素养:一是反思,不断自我审视、提问,调整教学与教研的方式;二是感受,与外面世界持续互动,包括与我们的学生持续互动,让我们的教学与教研真正活着;三是洞察,锁定教学与教研关键点进行简化思考,把握机会;四是创意,相信每个人都有想象力,让脑子不偷懒;五是行动,边做边学,敏捷行动,快速改进,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反思和洞察都是富有理性色彩的,感受与创意则充分体现了感性。而想要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创新化生存,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将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创课创研。
  创课创研,都是作为“相遇”和“连接”的动作。与“教—学—评”一体化或“教—研—评”一体化这个世界里,除我之外的部分相遇,以这次相遇作为契机,和我之外的世界缔结某种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相遇的方式,连接的方式,想要走出自我,与这世界相遇和连接的愿望,远远要比究竟遇见了谁,连接的结果如何重要得多。因为,我从中收获的是盈满创新的陌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