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育的三点思考

谈理念更要采取行动

字数:2541 2023-07-09 版名:理论
  □秦春华
  关于中国教育,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我们问题谈得很多,理念谈得很多,原则谈得很多,说到具体解决方案,还不够多,还不够有效。但是,对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而言,最需要的恰恰是具体方案,老师们说:最好能告诉我怎么做。
  如何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
  从本质上说,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是上天赋予的礼物,是孩子天生就有的,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不需要培养,事实上也培养不出来。父母和教师所要做的,无非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把这些被掩盖了的珍宝通过某种方式激发出来,让它们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提出一个公式: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创造力。创造力不是抽象的,它由三大要素组成,即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好奇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欲望,想要猎奇的欲望;为了满足好奇心,你要超越你看见的,去想象你看不见的;只有想象还不够,你还想要一探究竟,知道点什么,这就是求知欲。创造力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是决定人类行为的5个“本能的因素”之一,其余4个心理因素分别是饥饿、性欲、活动力和反思。在荣格看来,这些“超越文化适应层次的深层人类冲动,是属于人类天性本身的真实本能。”面对孩子们“真实的本能”,我们,尤其是父母和教师,需要做的是激发而不是遏制,鼓励而不是打击,保护而不是摧残。
  好的理念、原则需要技巧、工具和脚手架去实施。我们不能只是指出问题,向教师展示好的理念和原则,我们还必须告诉他们怎么做。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工具箱和脚手架,并告诉他们使用的方法。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个工具箱。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研究开发的“形成性评价”系列课程,正在帮助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教师学会使用这些技巧和工具,更好地实施那些正确的理念和原则。
  如何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所谓科学家潜质,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探索未知世界具有浓厚兴趣,拥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二是坚持不懈,“咬定青山不放松”,其兴趣和欲望可以持续很久。
  孩子们都有探索世界的兴趣和欲望,只要父母和教师做好保护就可以了,但第二条比较难做到。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功利性干扰,很难坚持下去。有些干扰来自外部,比如,父母可能会说:你做这些事将来上不了好大学,挣不到钱,找不到稳定工作,等等;也有的干扰来自内部,比如枯燥,长时间失败或没有结果,等等。不仅仅是干扰,还会有很多诱惑存在。在两种力量的夹攻下,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所以教育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抗干扰作用,为他们保持初心,最终成长为他们所希望成为的科学家建立有效屏障。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大中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也就是说,尽可能减少(但不是彻底消除,也无法消除)中考和高考等高利害性考试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利影响。也就是说,通过大学和基础教育的有机衔接,使接受衔接教育的学生能够在传统体系中自动脱颖而出,而不是在刷题竞争中被遗憾淘汰。
  在这方面,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开展的“英才计划”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十年“英才计划”鼓励了对基础科学有兴趣的孩子在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开展非功利性的研究。因为不和升学挂钩,所以甄别了学生的“真兴趣”和“假兴趣”。同时,那些参加了“英才计划”的学生由于内心受到强大感召,激发了内在的驱动力,在升学结果上也表现得更为出色。
  在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有3条关键性原则至关重要:一是保护好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采取各种方式吸引、鼓励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二是提供强大的支持系统,让孩子们的探索在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三是完善优化有组织的培养体系,而不是随意性的无章法的零敲碎打。
  具体做法是在教育和课程中自动实现衔接。对于科学教育而言,最大的困难也许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中小学往往无力研发或实施这些课程。这就需要引入新的力量——大学。我认为,现阶段大学有可能可以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填补其空位。至少可以做两件事:一是大学的大门应当有组织地向广大中小学生敞开。同时,一些大学教授可以主动走进中小学,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学种子;特别是可以帮助各级各类中小学建设好科学课程,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好倡导、引导、鼓励和支持的作用。大学和中学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会自愿做好衔接工作,从而实现政府所期望的结果,这一结果要比政府自己做好得多。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把必须减的减下来,同时把必须加的加上去,这就需要统筹校内和校外两个系统,弥补校内不足,实现校内校外联动。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单凭学校的力量是无力承担起科学教育的加法的。校内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和资源;二是机制和人才。和一般性的教育不同,科学教育对于师资、场地、基础设施的要求都比较高,一般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很难具备相应条件,必须依靠校外力量予以补充。从功能上来说,校内教育主要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普遍性的科学教育,包括课程、活动以及有效的指导等;但是个性化的,特别是追求卓越的需求就需要校外机构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资源和人才才能满足。对于校外的市场化机制,应当区分非营利性机构和营利性机构。从科学教育的教育属性上说,现阶段似应以非营利性机构为主为宜,以避免资本的过度无序扩张。
  要相信并充分发挥教育市场的力量。教育的市场机制是促进教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协调一致的有力工具,实践证明,它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在教育系统中产生比传统的监管工具更好的结果。特别是通过法律、政策和税收减免等鼓励教育公益慈善机构从事此类工作。从根本上讲,市场的作用在于涵养水源,培育土壤。通过无数经营主体的工作,激发出千千万万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那些拔尖创新人才自然而然就会脱颖而出了。
  从监管角度来看,要处理好政府、学校和校外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校外机构开发优质课程和教育资源,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实行政府采购。另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是补贴券。政府可以向学校发放科学教育补贴劵,学校使用补贴劵去购买校外机构的科学教育服务。这一工具不仅可以满足科学教育的需求,同时也通过刺激消费推动了经济发展。
  (据《中国青年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