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旬阳:打造新时期劳动教育新样态

□通讯员 薛亚林

字数:1779 2023-07-05 版名:视点

  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落实“双减”政策,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校、社各方面,与德、智、体、美相融合,着力打造课程完备、资源丰富、活动多样、评价多元的新时期劳动教育新样态,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地制宜,设置特色劳动课程
  5月25日下午第二节课是城关第二小学五(二)班劳技课,学生们早早来到劳技室,在一间60余平方米的大教室里,6个操作台,50名学生,每名学生手里捧着一块从汉江捡回的石块,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石块形状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用彩笔精心描绘着不同的画作,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时不时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着什么。在另一间劳技室里,四(五)班的学生们则和黄板纸较上了劲,忙着在一张张画着画的黄板纸上用小刀细心雕刻着……宁老师自豪地介绍说:“这是我们新设置的雕刻纸版画劳动课程,用的材料就是废品回收的黄板纸,学生们的创作劲头儿可足了!”
  汉江石绘、雕刻纸版画只是旬阳市中小学劳动课程设置的一个缩影。该市根据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编制了《旬阳市劳动教育及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重要阵地,结合学科特点,在课程设置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分年龄、分学段设定劳动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列出劳动清单,明确劳动教育要求,从学生认知、参与、体验、技能、创造等方面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化、系统化、常态化。
   ●统筹资源,打造劳动实践阵地
  漫步在仁河口镇水泉坪村,这个先后获得全国森林乡村、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国家级AAA景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称号的神奇土地,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和淳朴的乡风民风家风,让人如痴如醉……油稻轮换栽植、现代果蔬培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劳动教育资源,由此而开发出的“传承农耕文化”“领略自然神奇”“追溯文化渊源”“重温红色记忆”“乐享生态田园”等劳动教育课程,让劳动实践丰富多彩……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城关三小,就是充分利用了闲置的校园空地作为劳动教育实践资源,积极推进劳动基地建设。该校的“红领巾小农场”就是在实施“双减”政策、落实“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劳动教育基地。面积800余平方米的农场,以“真善美”为主题命名的多个小园,中间打造了中国地图,种植了顺应时令的蔬菜。每逢农场丰收季,学校在社区集市上设置红领巾小农场“农产品销售点”,安排“小销售员”对新鲜的蔬菜进行采摘、搬运、销售,孩子们独特的销售方式,摊点的蔬菜每次都是一抢而空,所摆的摊点成了市场上最亮丽的风景线,孩子们也着实体会了一把劳动的幸福。
   ●知行合一,丰厚劳动实践载体
  这一学期,城关三小留给孩子们的“家庭作业”很别致,是一份家务劳动任务单:1-2年级学生要学会整理衣服和书包、收拾
  碗筷、摆放桌椅等基础劳动技能;3-4年级学生除基础劳动外,要学会炒一至两道家常菜,会清洗衣服鞋袜、收拾厨房、整理房间等;5-6年级学生要学会准备菜单,会做简单家庭餐,会炒四至五道拿手菜,能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整理搬运物品等……
  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该市充分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和学校主导作用,着力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学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提高学生劳动意识,促进学生树立“成就自己、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正确劳动价值观。
  为检验家务劳动成果,城关三小为学生开展了“我的地盘我做主”书房整理打卡、“餐厅亮堂堂”评比、“厨艺大比武”等活动。通过参与不同层次的劳动锻炼,学生的家务能力和主人翁意识得到提升,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
  旬阳市探索将劳动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及成效纳入学校目标考核和教师、学校评优评先考核体系。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管理监督和正向激励功能,探索以档案式评价、激励式评价为依托,在横向上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纵向上坚持各学段全程贯通评价,充分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基地评等,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横向+纵向+多元”的劳动教育全面评价体系。
  “下一步,随着‘智慧校园’进程加快,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将依托‘大数据+’,全面建立起学生劳动教育电子档案。”该市教体科技局基教股负责人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