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劳动“悦”成长

——在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中心校“育”见劳动之美

字数:2583 2023-07-05 版名:视点

 “赏味春光拾趣美好”寻春活动现场

学生劳动实践后合影
    □本报记者 聂 蕾 蔡 静

  一个个劳动小能手,有的在挥锄翻土、播种浇水,有的在向其他同学讲解采摘蘑菇的技术要领,有的在认真倾听老师讲解西红柿的营养价值,还有的在精心制作美食……
  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中心校以官底镇中心小学为依托,秉承实践增本领、劳动长才智的理念,在镇域内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孩子们的指尖上,我们看到的是官底教育人的智慧和学生的快乐成长。
  多彩活动拓展劳动教育内涵
  天光微亮,数名身穿荧光背心的孩子在官底镇街道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来瞧一瞧,看一看,纯手工编的绳结。3元一个,5元2个,10元8个……”吆喝声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观赏、咨询。孩子们组织有序、分工明确,有的现场表演编制,有的卖力吆喝。原来是中心小学绳编社团的孩子们在进行作品义卖。
  绳编课程原是中心小学课后延时“一班一品”特色课程,因为反响和效果良好,2022年春季开始在全校推广实施。中心小学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结合,打造“一班一品”,绳编就是学校劳动技能社团课中形成的特色之一。目前,学校开发了种植、茶艺、插花、烹饪、剪纸等特色劳动课程10余种,先后开设了20多个劳动教育社团。镇域内各校也根据各自实际开设了相应的劳动社团和课程。
  “这里是去年冬天种植的莴笋。这个棚里种的是草莓,你看都已经挂果了,估计再过一两个星期就可以让孩子们来采摘了,然后在校门右侧的小广场上开一个美食分享会……”2021年,官底镇中小学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在简家小学落成。根据劳动基地作物的种植和生长状况、学校劳动课程的进度安排等,简家小学校长刘韧每个月都会设计一项主题劳动实践活动,上报中心校。经审核后,将方案下发给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组织学生参与。目前,实践基地的开发与使用已成为连接各校之间劳动教育的重要枢纽。
  在落英缤纷的“藤头园林”花树林中,一项名为“赏味春光拾趣美好”的寻春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经典诵读、品茗书画、放飞纸鸢、禅意插花等,孩子们用敏锐的双眼去寻找春天,用优美的语句去赞美春景,用真诚的心怀去感受春的生命。在“蛋”传奇主题农场里,孩子们在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下,充分体验充满现代感的第三代养殖技术,对现代农业科技产生无尽向往……
  “在充分挖掘、统筹校内劳动教育资源的同时,我们也把目光转向了校外这个广阔的天地,拓展劳动教育的边界。”中心校校长孟永锋说道。依托官底镇党委镇政府,中心校与毗邻的陕西省现代化产业示范基地“大田科技园”、现代循环养殖“生态农业园”、6000亩的“藤头园林”、农耕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碟吴农耕园”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身体力行劳动最光荣”主题实践活动,“三位一体”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构建体系助力劳动教育进阶
  在临渭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校利用地域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打造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摸索出了符合农村学校特色的“341”劳动教育模式,“3”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种实施途径有机结合;“4”即劳动文化课、家政生活课、农夫体验课、志愿服务课4项基本课程为主体;“1”即以中心校为领导,以中心小学为核心,全镇各小学进行一体化劳动教育管理。
  同时,多年持续开展“521”班级劳动教育模式,每周5天校内劳动体验;家校携手,每周末进行2天的家务劳动实践,实现了家务劳动和主题劳动实践的融合;列出劳动课程清单,全镇各校每周安排1节固定的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教师是关键。为此,中心校建设了“1+X”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配备专职劳动教师6名,选聘劳动教育专家、兼职指导员19名,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也注重劳动教育内容的学科渗透。中心校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提升教师专业评价能力和指导家长评价的能力。每学期根据劳动实践参与次数、实践成果、劳动竞赛名次、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劳动社团课程展示、典型案例等,评选出劳动教育优秀教师。
  在《临渭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下,中心校建立劳动教育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将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作为学校常规督查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分数标准和百分比,构建了教师、家长、学生的“三位一体”互动评价方式;还出台了劳动教育评价细则,从“劳动观念、劳动知识技能、劳动成果、劳动习惯品质”四个维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
  “官底镇中小学劳动教育因地制宜,有效融合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特色鲜明,主题突出,为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临渭区教育局书记李强这样评价。
  总结反思推动劳动教育“再出发”
  对于学校组织孩子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小楠(化名)的妈妈一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们小时候条件不好,没学多少知识,就盼着孩子能安心学习,为什么学校还要花费时间专门组织劳动?”随着学校劳动活动的开展,她看到了孩子的变化,也开始积极配合学校劳动教育的要求。
  “那么大的养殖场里,几万只鸡,竟然只需要几名工人,太神奇了!”在参观完“蛋”传奇农场后,小楠才知道原来现代农业如此的神奇,坚定了努力学习知识技术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
  “劳动教育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魅力与价值,在活动中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奉献精神等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刘韧看到的是劳动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
  “乡村学校原本应该是跟劳动结合得最紧密的,但是现实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孟永锋对此深感忧虑,“很多农村的家长一心想让孩子从乡村走出去,不允许孩子参加生产劳动。孩子们不了解乡村,与乡村生活是有隔膜的,以后又怎么能够建设好家乡呢?所以,乡村学校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不仅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后备人才的艰巨使命和任务!”
  劳动教育在官底镇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也有自己的“痛点”。对此,孟永锋带着团队做了一些新的规划:关注特殊儿童和特殊家庭评价与指导缺失的问题;汇编劳动教育评价的优秀案例集和学生劳动技术成果(作品)集,深化“劳动教育+”模式,将“双线多元”的劳动课程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项目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活动和相关课题研究,等等。
  “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氛围逐渐充满了官底这片热情的土地,在一次次实践中,孩子们在劳动中出力出汗,收获的是生活的智慧,享受的是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