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质疑教材, 追求实效本源

—— 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有感

字数:1410 2023-07-05 版名:悦读

  □梅 婷
  作为陕西城乡学习共同体的“种子”教师,在团队导师的推荐指导下,我拜读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巩子坤教授等著作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通读本书,感悟颇深。
  这是一本探讨小学数学中核心概念的文集,通过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进行评议和建议,进而推进数学教学改革。本书内容分为四部分,共提出了28个课题,每个课题都从“原始文稿”“一线回声”“数方夜谈”三方面进行展开。每个一个主题,三个不同层次辨析,从不同的侧面对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深度剖析。既从理论层面进行解读,又结合了课堂实际经验,很适合教学一线数学教师研修学习。
  教什么是重点,怎么教是策略。一直以来,“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怎么教”,对于“教什么”,往往依赖教材,教材上写什么,就教什么,努力地理解和执行编者意图。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更应该潜心研究“教什么”,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后续学习,对教学的内容做出适当调整。
  比如在《加法与乘法交换不是“可以写出来”的》中,张奠宙教授提出可以用“数数”这种行为性的操作活动来理解加法交换律,即教材上可以画A、B两堆石子,引导学生发现先数A堆接着数B堆,和先数B堆接着数A堆的结果是一样的。这种方法从本源就证明了加法交换律的成立,对于小学生而言,明白易懂直观。但遗憾的是,现在教材里提到加法交换律,就是让学生拿两个数来证:5+6=6+5,然后要学生分组举很多例子,归纳出加法交换成立,至于为什么可以交换,没有说清道理。
  学习领悟本书的思想后,我混沌的思绪顿时清晰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分析教材时一味揣摩编写者意图,牵强附会,没有深入研究知识点本源,只是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讲解,并没有让学生从根源上明白为什么可以交换,失去了对教学内容分析的本意了。如果当时我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能深入研究教材,突破教材,超越教材,利用身边学生熟悉的事物、情境,让学生用“数数”活动来理解定律,肯定效果要好很多。学习探究过程中,小组合作,数数自己教室的座位,横着一行行数(8×6)和竖着一列列数(6×8)两种方法计算座位的数目,让学生观察、总结,得出8×6=6×8成立,“不管横着数,还是竖着数”,用生活化的语言,说明了等式的成立,结果都是48,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两个数相乘,交换它们的次序乘积不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培养学生基本活动经验,又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基本思想,也落实了核心素养。
  理性质疑教材,追求实效本源。核心概念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是数学教师最缺乏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知道“原来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是未来数学学习的一部分、基础”。
  书中专家们对教材编写的质疑精神更令我钦佩,引发我的深深思考,我也感受了从专家到一线教师治学严谨的态度。我想今后在数学核心概念的教学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排?我们该教什么?怎么教?敢于大胆质疑,敢于问自己“为什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数学逻辑的角度理清各个知识点间的脉络关系,引导学生正确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听懂、听明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发现,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观察视角有重合也有不同,本书出现大量一线教育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观点的碰撞。有时候,理论工作者的观点有其科学道理,但是往往不符合一线教学实际,作为一个阅读者,需要有选择的接受,取其精华,使理论真正在实践的土壤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