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如何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形成与发展

□师旭辉

字数:1489 2023-07-02 版名:教育理论
  理性思维是学生形成、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数学知识基础和数学能力,是培养理性思维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时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一、思维导图教学,提高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把不同事物内的相同内容、特征、形态等方面进行联系的能力,可以理解为将不同或相似知识建立联系的能力,概括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才能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概括能力,通过学生内在概括能力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增强记忆深度和理解程度,促进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
  例如,在高中数学“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增长的比较”一课中,“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在于比较三者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可以理解为这部分内容是对前期学习的实际应用和对比。由于高一年级学生记忆能力、记忆深度发展不成熟,容易对知识遗忘,教师在教学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建立“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之间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在学生建立“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的知识结构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结构观察对比三者异同,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
  二、数学问题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技能,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往教学中,教师多以“说教”式教学为主,学生缺乏形成数学思维的空间和学习环境,作为新时代教师,可以在数学中融入问题教学,促进学生思考、分析,为他们提供发展数学思维的学习氛围和条件,促使他们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
  例如,在高中数学“集合的基本关系”一课中,以掌握交集与并集的概念和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为教学重难点之一。这部分知识处于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起始,学生初次从初中升入高中,对抽象的知识理解具有一定困难性,但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具备一定抽象思维和数学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习新知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设计观察性教学问题,问题如下:观察集合a={A、B、C}、b={D、E、F}、c={A、B、C、D、E、F}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集合c的元素由a、b组成,叫作并集,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在学生初步了解并集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和分析,提高他们理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教学,提高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理性思维的组成部分之一,数学分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性技能,也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必备技能之一。分析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小组合作教学是提高数学分析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促进生生、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理性思维。
  例如,在高中数学“不等式”一课中,这部分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一定难度,问题如下:x>0,y>0,求证x+(x-y)≥y(x-y)。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能力相近的数学小组,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一问题,在小组交流、汇报过程中发展他们分析能力,促进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的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培养他们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