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精准投喂” 家长要精准保护
□卞广春
字数:1099
2023-06-28
版名:声音
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73%的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其中,“看短视频”已经超越“打游戏”和“听音乐”,排在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类别的首位,使用短视频APP的未成年人比例更是高达65.3%。面对短视频算法的“精准投喂”,家长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6月18日《广州日报》)
“看短视频”排在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类别首位,使用短视频APP的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5.3%,因为短视频算法“精准投喂”,把所有问题推到短视频身上,并不客观。短视频成很多孩子的“新选择”,与短视频平台的信息量大和内容丰富、轻松诙谐等有关,也与孩子活动空间狭小,可玩可去的选择较少有关,还与家长陪伴孩子、沟通频率不高有关。
我们当然希望短视频平台能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规定,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平台帮助未成年人合理利用短视频,而不是鼓励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受短视频影响,被短视频所操控,成为短视频奴役的人,在情理之中。不过,方兴未艾的短视频平台,不可能行家长之责,制止或者拦截使用短视频的未成年人。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要反思孩子接触网络和使用短视频的原因。换言之,是家长为孩子使用网络、使用短视频提供了物质条件,是家长使用短视频的习惯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是家长对使用网络的包容心让孩子有恃无恐。感受孩子使用短视频的危害,意识到孩子使用网络和短视频的意义,有责任有担当地处理好孩子与网络的关系,有时间陪伴孩子,有办法处理孩子与网络和短视频形成的瓜葛,才是家长要考虑的。
面对短视频“精准投喂”,家长应该精准施策,而不是以家长身份对孩子施压。家长及社会各界不能把短视频视为洪水猛兽。网络出现之初,曾有人担心网络会害了孩子,网络游戏出现后,又有人担心网络游戏会影响孩子。结果告诉人们,这些担心是多余的。
另一方面,保护孩子,不是让孩子永远处于洁净无瑕的真空中。孩子有接触网络和短视频的机会,又能正确辨识网络及短视频的利害,才会健康成长。对孩子使用网络、使用短视频,家长一味地堵不如有堵有疏,因势利导,让孩子了解家长意见的准确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实际上,监管部门及视频平台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面一直在努力。近年来,随着清朗网络治理专项行动对网络及其短视频平台频繁发力,暴力、血腥、恐怖等内容已得到遏制,网络空间及其短视频纯洁度在不断提升,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保护盾”和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宽松、健康、友好环境也已形成。在家长协助下,孩子上网时选择“青少年模式”,更多教育类、知识类内容呈现在孩子面前,“精准投喂”远没有精准保护值得欣慰。
“看短视频”排在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类别首位,使用短视频APP的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5.3%,因为短视频算法“精准投喂”,把所有问题推到短视频身上,并不客观。短视频成很多孩子的“新选择”,与短视频平台的信息量大和内容丰富、轻松诙谐等有关,也与孩子活动空间狭小,可玩可去的选择较少有关,还与家长陪伴孩子、沟通频率不高有关。
我们当然希望短视频平台能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规定,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平台帮助未成年人合理利用短视频,而不是鼓励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受短视频影响,被短视频所操控,成为短视频奴役的人,在情理之中。不过,方兴未艾的短视频平台,不可能行家长之责,制止或者拦截使用短视频的未成年人。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要反思孩子接触网络和使用短视频的原因。换言之,是家长为孩子使用网络、使用短视频提供了物质条件,是家长使用短视频的习惯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是家长对使用网络的包容心让孩子有恃无恐。感受孩子使用短视频的危害,意识到孩子使用网络和短视频的意义,有责任有担当地处理好孩子与网络的关系,有时间陪伴孩子,有办法处理孩子与网络和短视频形成的瓜葛,才是家长要考虑的。
面对短视频“精准投喂”,家长应该精准施策,而不是以家长身份对孩子施压。家长及社会各界不能把短视频视为洪水猛兽。网络出现之初,曾有人担心网络会害了孩子,网络游戏出现后,又有人担心网络游戏会影响孩子。结果告诉人们,这些担心是多余的。
另一方面,保护孩子,不是让孩子永远处于洁净无瑕的真空中。孩子有接触网络和短视频的机会,又能正确辨识网络及短视频的利害,才会健康成长。对孩子使用网络、使用短视频,家长一味地堵不如有堵有疏,因势利导,让孩子了解家长意见的准确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实际上,监管部门及视频平台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面一直在努力。近年来,随着清朗网络治理专项行动对网络及其短视频平台频繁发力,暴力、血腥、恐怖等内容已得到遏制,网络空间及其短视频纯洁度在不断提升,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保护盾”和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宽松、健康、友好环境也已形成。在家长协助下,孩子上网时选择“青少年模式”,更多教育类、知识类内容呈现在孩子面前,“精准投喂”远没有精准保护值得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