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游”成热点, 期待更多“行走的课堂”

□何勇海

字数:1138 2023-06-28 版名:声音
  近期,“毕业旅行”搜索量骤然上升,其中“课本游”“文化游”人气颇旺。在山东、河北、陕西等地,黄河沿途景区、白洋淀等课本上出现过的景点、研学线路预订量高企。“跟着课本去打卡”的文化深度体验游,正成为暑期旅游消费的一大亮点。(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正如报道中所列举的,“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在华北平原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白洋淀。”“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这些中小学课本中描绘的优美场景,展现着祖国各地颇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学生“跟着课本去旅行”,可以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切实践行。
  “跟着课本去旅行”是真正的研学游,将教材无限扩大延伸。近年来,很多研学游打着“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增长见识”“在旅行中学习成长”等宣传语招揽生意,让家长和孩子们颇为心动。事后才发现,一些所谓的“研学游”是“游大于学”“游而不学”,家长交了高额报名费,实则和旅游团没有太大差别。有些学校组织的研学游,几乎等同于“春游”“野炊”等,甚至让学生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
  而“课本游”则是追寻课本里描绘过的“诗和远方”。在此过程中,原本相对抽象的文字,变成学生用脚步丈量的现实,也变成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所以,“课本游”其实是将课本变成“行走的课堂”。比如,学生学习曹操的名诗《观沧海》后,去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碣石山旅游,就更能体会“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诗句所勾勒的气势磅礴、苍凉悲壮景象和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莫说“东临碣石”,就是到其他山海相连的地方旅行,也可能让人有《观沧海》那样的心潮澎湃。
  教育专家认为,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不在课本,更在课本之外的生活,在于对美的感悟和善的传递。对学生而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及探索精神。政史地等科目何尝不是如此?“跟着课本去旅行”就是从学习走向探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课本游”走红,也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日渐增强的体现,他们打卡壮丽的河山,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各种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这样的“课本游”,无疑可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既然“课本游”成为毕业旅行的亮点热点,那么相关行业的经营主体在这方面应予以供给创新。据报道,个别地方有老师曾自发推出“跟着课本游某省”七条线路,每条线路对应1至3篇小学或初中课文,并且远近搭配,帮助自己的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也有个别公众号将统编小学语文课本里出现的著名景点,串连起来,倡导家长带着小朋友一个一个去解锁,在打卡中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希望这方面的努力再多些,推出更多“行走的课堂”旅游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