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爱,生命在场

——观杨安平《秋天的怀念》教学有感

字数:1236 2023-06-28 版名:成长
  □吕学慧
  初夏的风,清爽中带着热情,傍晚喜闻杨安平老师将要送教到镇巴的消息,我的小惊喜突然爆棚,谁都知道这位大咖是我们语文人仰慕的“男神”,不知这次的镇巴之行他会带给我们一份怎样的惊喜呢?
  翌日清晨,怀着无限憧憬,走进会场,老远就看见杨老师正俯身和孩子们交流,白色衬衣,深色西裤,短短的头发,干净利落,神采奕奕。会场前面的大屏幕上赫然呈现着课题——《秋天的怀念》,课题背景是几朵黄色的小花,淡雅而恣意地开放着,那暖黄向远处深处晕染开去,明朗而温情。于是,我们便越过课堂,跌进了这淡黄色的花香中,品味文字,与生命共舞。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内容丰富、厚重。杨老师和许多优秀语文教师一样,极为重视文本中关键词的揣摩。读“我”,紧扣“瘫痪”,老师让学生从“疒”说起,带领学生走进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体会生之艰难;读母亲,紧扣“憔悴”,从“忄”说起,启发学生关注无声的母爱,感受母子情深。两个词语的切入,把学生引入最佳思维状态,激发潜能,创造了语文课堂的美感,打开了文本中的生命秘境,仿佛不经意间,晨曦抚过,生命早已在孩子心中潜滋暗长。我想,这就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吧。
  一节好的语文课,是离不开书声的。课堂,在孩子们的读书声中被唤醒。读题目、读关键词、读资料链接,读的内容丰富;重读、品读、分角色读、齐读,读的形式多样。在琅琅书声中课堂前后关照,首尾呼应,层层递进。从读题目舒缓始,从读母子对话深入归,从读“第三次看菊花”深刻出。书声,激荡着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同文字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争,一切都在那些重音、停连、抑扬中水到渠成了。我们确乎看到了孩子们意趣渐浓,欲罢不能,眼睛里出现了亮晶晶湿润润的东西。我们确乎越过课堂,看到了人,看到了文字让生命在场,鲜活的语文课堂就这样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2022版新课标强调“从学生需求出发,尊重学生在课堂主体性的地位,维护学生学习的权利,这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在杨老师的课堂中,你常常会听到他和学生这样的交流:“可以吗?”“好吗?”“看得见吗?”我注意到一个多小时的课堂,杨老师除了在白板上板书,剩下的时间,总是走下讲台,总是俯下身子,总在角落和后排出现。他有时双眉凝蹙,似与学生一起思索;有时两眼光芒迸射,似在学生身上发现了宝藏。在他的弯腰俯身中,在他的细语巧问中,无处不观照着学生的生命状态,不经意的,每个学生都成了舞台中央的主角。就这样,学生在老师的举手投足间灼灼燃烧,“活”的力量被唤醒,灵魂在升华中获得了真正的快乐,这也许就是生命在场的观照。
  当我们思考着“我们该怎样好好儿活”时,一抹微黄的光亮静静地在教室里晕染开来,明朗而温情,我们似乎嗅到了淡黄色的花香,那里有希望,蕴蓄着自强不息,满载着永不放弃,那正是生命的底色。
  期盼着,下次能再走进杨老师的课堂,迎着白色衬衣、深色西裤、短头发的身影。
  我坚信,语文路上,执着的花儿,一朵一朵,正在优雅而高贵地绽放,所有的生命,因爱,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