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本讲好“故事” 清晰结构论证“力量”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写作指导
字数:1776
2023-06-25
版名:知行
□吴纯
高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但是无数次的模拟作文训练早已将写作要领播种到了考生心中。本次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目令人耳目一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极其简短,不到70字;话题是考生非常熟悉但是相对容易忽略的,有出其不意之效。不过,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阐述了“故事的力量”,最后一句话还清晰地引导考生将写作重点定位在了“故事的力量”上,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难度。那么,好审题的作文就是容易出彩的吗?这二者之间似乎没有必然联系。我仅就如何快速理解材料含义、确定行文思路作简要指导。而结合紧张的应试环境来讲,我认为考生巧妙回归课文、合理安排结构是最佳选择。
巧妙回归课文,具体阐述“故事”的力量
材料中言简意赅归纳了“故事的力量”:帮助表达沟通、启发心灵智慧、改变个体命运、彰显民族形象。
这四条作用如果考生只是单纯地重复,而无任何具体的故事进行说明阐述,那么行文一定会流于空泛,作文自然落入下乘。但是短时间之内,考生去哪里寻找那么丰富的故事来体现材料呢?我们高中语文的五本教材其实就是丰富的资源宝库。
比如必修下册的《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为了使齐宣王理解和接受“王道”,讲述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来肯定齐宣王具有“保民而王”的善心基础,齐宣王听后饶有兴趣地与孟子进行了下一步的谈话。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就是以种树高手郭橐驼的故事表达了对为官者的警戒,在生动的故事中进行说理,这样的道理更具说服力。
庄子也是非常擅长以故事的方式来与人沟通、表达自我的,并且对读者产生了长久的心灵启发。庄子文章入选课文的有必修下册的《庖丁解牛》、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五石之瓠》。前者以厨师庖丁精湛的解牛技艺这一故事阐释了顺应规律的重要性,后者则讲述了大而无用的葫芦其实可以乘之悠游江湖的故事来表达突破世俗束缚、关注心灵需求的人生哲理。
“改变个人的命运”这一条作用,其实也很好联系课本。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的《陈情表》中蜀汉旧臣李密通过向晋武帝声情并茂讲述了他和祖母的亲情故事后,晋武帝准许了他“暂不出仕”的请求,这也是封建时代里难得的主宰自己命运的佳话。
彰显民族形象的例子在教材中不胜枚举,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老子〉四章》中讲述了车子的作用正来源于留白,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辩证观这一优秀文化的体现。选择性必修中册鲁迅的两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就以青年革命烈士的故事传递了不屈不挠斗争的中国魂。
这些都可以移用为具体丰富的论据来切实体现“故事的力量”。考生如果没有体现“……的故事论述了……的作用”这一类似的思路,行文都会有空泛之嫌。所以考生首先需要“讲好‘好的故事’”。
合理安排结构,清晰论证“故事”的力量
通过回归课本,考生可以获得丰富具体的论据。但是,再好的论据也只是为了论证观点而已。如何使观点“故事的力量值得我们追寻和传播”更深入阅卷老师的心,考生必须立足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条理清晰地展开论证。
在规划行文结构之前,考生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好的故事“具有力量”?这个问题考生可以再次利用课文,体悟答案。就表达沟通而言,一个好的故事不仅仅是对自己而言,更是对对方而言。好的故事必须生动形象,趣味性强,不枯燥,有悬念,让对方愿意进入故事。就启发心灵智慧而言,则是因为好的故事具有动人的情感力量,易引人共鸣;同时还具有哲理性,触动我们思考。就改变个人命运而言,好的故事具有榜样性和示范性;就彰显民族形象而言,好的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性。
也就是说,论证“故事的力量”不能简单只是由“故事”到“力量”,还需要一座桥梁。这座桥梁需要用“原因”来进行搭建,这样行文才能顺“理”成章,体现论证严密的逻辑性。
综上所述,一篇成功的考场议论文,考生需要镇定的心态,需要回归课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故事”,也需要在议论中体现严谨的行文思路、清晰的行文结构。“故事的力量”是2023年最新作文题目之一,希望广大学生以之为导引,充分重视语文课本,跟紧教师夯实写作基础。
高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但是无数次的模拟作文训练早已将写作要领播种到了考生心中。本次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目令人耳目一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极其简短,不到70字;话题是考生非常熟悉但是相对容易忽略的,有出其不意之效。不过,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阐述了“故事的力量”,最后一句话还清晰地引导考生将写作重点定位在了“故事的力量”上,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难度。那么,好审题的作文就是容易出彩的吗?这二者之间似乎没有必然联系。我仅就如何快速理解材料含义、确定行文思路作简要指导。而结合紧张的应试环境来讲,我认为考生巧妙回归课文、合理安排结构是最佳选择。
巧妙回归课文,具体阐述“故事”的力量
材料中言简意赅归纳了“故事的力量”:帮助表达沟通、启发心灵智慧、改变个体命运、彰显民族形象。
这四条作用如果考生只是单纯地重复,而无任何具体的故事进行说明阐述,那么行文一定会流于空泛,作文自然落入下乘。但是短时间之内,考生去哪里寻找那么丰富的故事来体现材料呢?我们高中语文的五本教材其实就是丰富的资源宝库。
比如必修下册的《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为了使齐宣王理解和接受“王道”,讲述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来肯定齐宣王具有“保民而王”的善心基础,齐宣王听后饶有兴趣地与孟子进行了下一步的谈话。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就是以种树高手郭橐驼的故事表达了对为官者的警戒,在生动的故事中进行说理,这样的道理更具说服力。
庄子也是非常擅长以故事的方式来与人沟通、表达自我的,并且对读者产生了长久的心灵启发。庄子文章入选课文的有必修下册的《庖丁解牛》、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五石之瓠》。前者以厨师庖丁精湛的解牛技艺这一故事阐释了顺应规律的重要性,后者则讲述了大而无用的葫芦其实可以乘之悠游江湖的故事来表达突破世俗束缚、关注心灵需求的人生哲理。
“改变个人的命运”这一条作用,其实也很好联系课本。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的《陈情表》中蜀汉旧臣李密通过向晋武帝声情并茂讲述了他和祖母的亲情故事后,晋武帝准许了他“暂不出仕”的请求,这也是封建时代里难得的主宰自己命运的佳话。
彰显民族形象的例子在教材中不胜枚举,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老子〉四章》中讲述了车子的作用正来源于留白,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辩证观这一优秀文化的体现。选择性必修中册鲁迅的两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就以青年革命烈士的故事传递了不屈不挠斗争的中国魂。
这些都可以移用为具体丰富的论据来切实体现“故事的力量”。考生如果没有体现“……的故事论述了……的作用”这一类似的思路,行文都会有空泛之嫌。所以考生首先需要“讲好‘好的故事’”。
合理安排结构,清晰论证“故事”的力量
通过回归课本,考生可以获得丰富具体的论据。但是,再好的论据也只是为了论证观点而已。如何使观点“故事的力量值得我们追寻和传播”更深入阅卷老师的心,考生必须立足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条理清晰地展开论证。
在规划行文结构之前,考生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好的故事“具有力量”?这个问题考生可以再次利用课文,体悟答案。就表达沟通而言,一个好的故事不仅仅是对自己而言,更是对对方而言。好的故事必须生动形象,趣味性强,不枯燥,有悬念,让对方愿意进入故事。就启发心灵智慧而言,则是因为好的故事具有动人的情感力量,易引人共鸣;同时还具有哲理性,触动我们思考。就改变个人命运而言,好的故事具有榜样性和示范性;就彰显民族形象而言,好的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性。
也就是说,论证“故事的力量”不能简单只是由“故事”到“力量”,还需要一座桥梁。这座桥梁需要用“原因”来进行搭建,这样行文才能顺“理”成章,体现论证严密的逻辑性。
综上所述,一篇成功的考场议论文,考生需要镇定的心态,需要回归课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故事”,也需要在议论中体现严谨的行文思路、清晰的行文结构。“故事的力量”是2023年最新作文题目之一,希望广大学生以之为导引,充分重视语文课本,跟紧教师夯实写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