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视域下跨学科学习实施路径探索
□周雅梅
字数:1939
2023-06-25
版名:知行
融合视域是指在教学资源统整—建构—互补研究的区域范围下,强调各种能力、技术、价值、资源多元融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以容纳差异、着眼开放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跨学科学习是指突破分科课程壁垒,与多个学科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新理论、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而提升创新力。跨学科学习本质上是突破学科之间的限制,跨越不同“范式”之间的边界或“范式”之间的转换,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跨学科学习以课程制度和课程目标为引导,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其目的在于向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图景,促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如何实施跨学科学习,笔者结合多年教学教研及课标学习,提炼总结出四条路径。
学科+学科,多学科联结,提升融合性
相邻学科互补。文史不分家,数理不分家。采取主题式活动,促进学科知识高度关联,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教授语文九上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与戏剧、音乐、历史、舞台造型等结合。让学生在充分研读剧本、史料的基础上,设计出逼真的舞台环境,选择相匹配的音乐,做出合理布景,从学生群体中精心遴选演员,通过多次模拟和实操,在舞台上表演剧本,增加对该剧本人物形象的理解。历史与语文结合,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和王安石变法背景相结合,让学生知道苏轼贬谪的具体原因,以此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何处无闲人耳”的言外之意。
对立学科“联姻”。以体育课为例,穿插必要的历史常识,就能将身体技能训练的机械性降低。比如讲授马拉松长跑项目,教师若以希波战争历史为穿插,让学生感受到这项极限运动项目的价值意义,学生就会发觉该项目的趣味性。体育与生物学科结合。讲授青春期发育相关知识时,生物老师让学生根据自身身高、体重、肺活量、耐力等,制订一份日常营养膳食和体育训练项目书。引导学生掌握青春期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建立健康行为的意识。
学科+生活,生活化实施,提升实用性
设计情境化问题。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的一体化、主题化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习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知识有血有肉。比如利用图书馆、文化场馆、民俗博物馆等,为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江苏南通市基本功大赛特等奖获奖者施丹瑾老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采取主情境方式,贯穿始终,促使学生始终觉得知识学习是一个整体性体验活动,进入到沉浸式探究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系列趣味情境活动,从“打靶游戏、赶赴雷区、读取鸡毛信、解码扫雷、奔向渡江口”等,帮助学生轻松地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理解从确定到可变,实现从结果到关注关系,迈好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关键一步。
学科+实践,探究性活动,提升体验性
经历实践活动。在小学科学课上,安排学生观察黄豆芽的生成过程。要求用塑料杯子浸泡黄豆,分别放在光照充足的位置、光照不足的地方,采取列表方式,记录下整个成长过程变化。通过数字分析、直接观察、现象分析,撰写豆芽成长科学报告,判断在哪种环境下,豆芽生长快,从而得出影响豆芽发育的关键因素。通过该实践性活动实施,将科学、数学、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思考力和表达力。
促进思维进阶。美国建构主义理论者安德森将认知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跨学科学习要着力在分析、评价、创造高阶思维上发力,体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创编、改造学习内容,以新的作品实现思维可视化、思维创新化。物理学科,学习声音传播后,制作“土电话”;利用浮力原理,用塑料瓶进水和放水,演示潜艇的上升、下沉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设计开放性、探究性真实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实现迁移、转化,运用到新情境中,利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各种复杂问题,促使旧知—新知—未知结构化。
学科+技术,多媒体辅助,提升数字性
信息与学习方式优化。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音频、视频、数字、图表多种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生生、小组在学习活动中多元互动。引导学生利用好各种媒介工具,增加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设计学习活动时,以竞技过关、游戏互动等方式呈现,能刺激学生参与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活在过去。”通过跨学科学习实施和探索,培养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具备在未来社会自由导航的综合能力,可以在迷雾重叠的环境中学会准确定位,找到清晰的目标,用核心素养迎接任何的挑战。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跨学科学习以课程制度和课程目标为引导,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其目的在于向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图景,促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如何实施跨学科学习,笔者结合多年教学教研及课标学习,提炼总结出四条路径。
学科+学科,多学科联结,提升融合性
相邻学科互补。文史不分家,数理不分家。采取主题式活动,促进学科知识高度关联,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教授语文九上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与戏剧、音乐、历史、舞台造型等结合。让学生在充分研读剧本、史料的基础上,设计出逼真的舞台环境,选择相匹配的音乐,做出合理布景,从学生群体中精心遴选演员,通过多次模拟和实操,在舞台上表演剧本,增加对该剧本人物形象的理解。历史与语文结合,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和王安石变法背景相结合,让学生知道苏轼贬谪的具体原因,以此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何处无闲人耳”的言外之意。
对立学科“联姻”。以体育课为例,穿插必要的历史常识,就能将身体技能训练的机械性降低。比如讲授马拉松长跑项目,教师若以希波战争历史为穿插,让学生感受到这项极限运动项目的价值意义,学生就会发觉该项目的趣味性。体育与生物学科结合。讲授青春期发育相关知识时,生物老师让学生根据自身身高、体重、肺活量、耐力等,制订一份日常营养膳食和体育训练项目书。引导学生掌握青春期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建立健康行为的意识。
学科+生活,生活化实施,提升实用性
设计情境化问题。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的一体化、主题化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习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知识有血有肉。比如利用图书馆、文化场馆、民俗博物馆等,为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江苏南通市基本功大赛特等奖获奖者施丹瑾老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采取主情境方式,贯穿始终,促使学生始终觉得知识学习是一个整体性体验活动,进入到沉浸式探究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系列趣味情境活动,从“打靶游戏、赶赴雷区、读取鸡毛信、解码扫雷、奔向渡江口”等,帮助学生轻松地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理解从确定到可变,实现从结果到关注关系,迈好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关键一步。
学科+实践,探究性活动,提升体验性
经历实践活动。在小学科学课上,安排学生观察黄豆芽的生成过程。要求用塑料杯子浸泡黄豆,分别放在光照充足的位置、光照不足的地方,采取列表方式,记录下整个成长过程变化。通过数字分析、直接观察、现象分析,撰写豆芽成长科学报告,判断在哪种环境下,豆芽生长快,从而得出影响豆芽发育的关键因素。通过该实践性活动实施,将科学、数学、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思考力和表达力。
促进思维进阶。美国建构主义理论者安德森将认知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跨学科学习要着力在分析、评价、创造高阶思维上发力,体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创编、改造学习内容,以新的作品实现思维可视化、思维创新化。物理学科,学习声音传播后,制作“土电话”;利用浮力原理,用塑料瓶进水和放水,演示潜艇的上升、下沉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设计开放性、探究性真实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实现迁移、转化,运用到新情境中,利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各种复杂问题,促使旧知—新知—未知结构化。
学科+技术,多媒体辅助,提升数字性
信息与学习方式优化。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音频、视频、数字、图表多种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生生、小组在学习活动中多元互动。引导学生利用好各种媒介工具,增加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设计学习活动时,以竞技过关、游戏互动等方式呈现,能刺激学生参与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活在过去。”通过跨学科学习实施和探索,培养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具备在未来社会自由导航的综合能力,可以在迷雾重叠的环境中学会准确定位,找到清晰的目标,用核心素养迎接任何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