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从设计和分析作业开始

—— 读《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

字数:1672 2023-06-21 版名:悦读

  □马书明
  身为一名教师,工作的每一天都在和孩子们“演绎着”关于作业的故事。随着对双减政策和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学习,我突然发觉自己过去在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大都围绕“正确”和“完成”来实施,既有悖于“减负提质”的政策,又和课程标准中“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有较大偏差。在我深陷“作业困境”之际,方臻、夏雪梅两位老师编著的《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走进了我的视野。
  细细品读,整本书基于儿童立场,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作业设计原则与作业设计的误区,深刻分析了表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就常规作业、分层作业、单元作业以及长周期作业分别从作业特点、设计原则、设计样式和作业评价等方面准确解读了影响学生作业质量的诸多因素以及各类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机制,使我深感作业在学生成长道路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也深刻领悟了优化作业管理、设计与评价的方法与要领,真可谓是醍醐灌顶的“指导”。
  作业设计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读完这本书,我才深刻感受到只有学生喜欢的才是成功的作业,只有那些让学生能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才是有效的作业。然而,对小学生来说,完全投入作业实践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心理,从学生视角理解作业,其次要关注学生作业品质的养成,更要以尽可能少的作业量促进尽可能多的认知投入,要让学生通过作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过一段美好的作业旅程。
  开展层级作业,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旅程
  我们要摒弃课堂作业单一化弊端,进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水平去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根据夏雪梅博士的观点,我试着将全班学生根据学情分成不同的层级,再根据每个层级学生共同的特点设计作业:一星级作业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二星级作业以梯度训练为主,三星级作业有知识拓展与延伸。作业的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兼顾中等和后进生,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吃到“桃子”,使不同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实施单元作业,架起学生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桥梁
  实施单元作业的核心是以单元主题为线索,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系列任务为形式,使学生通过完成单元主题作业,深刻理解单元知识,形成对单元主题的整体认识,从而体会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单元作业不是课时作业的叠加,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立足于整体观,对单元进行整体把握规划,统筹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一定思维梯度的作业。对于单元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夏雪梅博士在书中有着全面阐述:“作业设计目标要明确合理、作业设计内容要形式多样,作业设计难度要把控精准,作业设计要体现学科融合理念。”
  探索长周期作业,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与表达
  数学“长周期作业”是学生在一段时间(一周或更长)内完成的数学实践性作业。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作业完成时间上的延长,更在于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从个体独立完成到同伴合作互助完成。作为一种从课堂走向生活的跨越式作业,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数学“长周期作业”,既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施长周期作业时,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设计生活性作业,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数学知识;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在调查中建构数学知识。正如夏雪梅博士所写:看似寻常的生活现象处处体现着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科学合理地布置“长周期作业”,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内化课堂知识,并自行探究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内在联系。
  阅读着,思考着,实践着,当初困扰我的“作业谜团”逐渐解开了,原来学生积极的作业投入远比作业的完成率与正确率重要。当我真的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计作业时,我发现他们爱上了数学,爱上了作业。如今,我不再刻意追求完成率与正确率,作业的质量却反而提升了不少。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成长。真心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教育同行品鉴,产生践行作业改革的动力,设计出有价值、有“思想”、有深度的作业,将创新的种子嵌入学生学习的细胞与基因中,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