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陶艺与美育美遇

□郑文庆

字数:1624 2023-06-18 版名:知行
  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总面积2232平方千米的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德化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尚思小学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陶艺为载体,以“弘扬陶瓷文化,培养人文情怀”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知瓷”“学瓷”“会瓷”“爱瓷”为着力点,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校本课程为主线
  为了传承陶瓷文化,实现以美立校的育人目标,学校开设了陶艺课程,并确定为办学特色项目。一是开发“陶艺”教材。出版贯穿德化陶瓷历史、陶瓷知识、陶瓷技法、名家名瓷等内容的《陶艺》校本教材,为开设“陶艺”校本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纳入课程管理。从一年级开始,每周上一节陶艺课,让每一位学生从小接受陶瓷文化的熏陶。三是邀请名师献艺。学校经常邀请校外知名陶瓷艺人进课堂,现场传授陶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认识陶艺是美的化身,它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作品无不蕴含着美的元素,透露出美的情趣,懂得优秀的陶艺作品可以使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
  学校以陶艺为桥梁,将陶艺与其他学科有机融为一体,构建以“陶艺”为核心的美育课程:拍陶课程——让学生在摄影课中走进陶瓷厂,拍摄陶瓷生产流程,展现美丽瓷都的风景;画陶课程——美术组教师利用美术课指导学生设计构图、调色上色、彩绘陶罐、举办“彩陶画展”;刻陶课程——在书法课中在素瓷上刻字,既体验篆刻之艰难,又体验艺术之魅力;写陶课程——在作文课中挖掘陶瓷题材,借助文学的羽翼,让陶瓷文化穿越古今,链接现实与生活,彰显出鲜活的生命活力和文化魅力,把学瓷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倾注于笔端,富有真情实感;咏陶课程——在音乐课中唱《瓷国明珠》《陶瓷之梦》等,陶冶情操;融陶课程——学校还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自创了《快乐陶瓷操》,融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让学生每天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采矿”“炼泥”“雕塑”“制模”“注浆”“修坯”“彩绘”“烧窑”等各个环节的动作要领……通过拍陶、画陶、刻陶、写陶、咏陶、融陶等过程,将空间美学、景观设计、美术、文学、手工艺制作等元素高度融合,渗透“五育”内涵,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体验中,学生不但学习了一些简单的陶艺知识,掌握了基本的雕塑技能,还在创作中激活了思维,升华了情感,净化了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品格、润泽了生命。
  以多元活动为载体
  一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实地参观学习增加感受——参观德化陶瓷博物馆、屈斗宫古窑址,进陶瓷厂参观学习,拜访瓷雕泰斗邱双炯先生,欣赏陶瓷瑰宝,等等。二是立足实际,每年举办一届校园陶艺节,每届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突破。三是参加大型陶艺展示活动。四是组织每届毕业生参加以“为了理想,我们共同许下心愿”为主题的陶瓷心愿作品制作活动。学生在一系列陶艺活动中,给自己提供了一块释怀自我的绿洲,给校园学习生活增添了一分惬意、一分愉悦、一分美感;在与陶艺的一次次对话中,体验玩泥的乐趣,锤炼自己的身手,感受陶艺文化的心灵浸润,传承千年瓷都的陶瓷文明。
  以课后拓展为延伸
  为了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让学校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学校依托“一吧三馆”,即陶吧、励志馆、击剑馆、乒乓球馆,以“2+N”模式为抓手,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成立了以体美音教师为辅导教师的陶艺、足球、击剑、轮滑等36个社团,不同层面的社团覆盖了全校学生,形成“陶艺为龙头、社团多元发展”的课后服务新形态,让社团活动成为学生创造的天地、快乐的海洋。
  每当寒暑假到来的时候,孩子们也跟着爸爸、妈妈上陶瓷厂,进行陶瓷制作。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陶艺劳动技能,还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陶艺+美育”,以瓷塑德、以瓷启智、以瓷健体、以瓷孕美、以瓷促劳,轻柔、舒适、无痕,让孩子从小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