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火墙”

□张小军

字数:1036 2023-06-14 版名:声音
  5月3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履职”新闻发布会,通报检察机关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主要情况,发布相关典型案例,强调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从严惩处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厉打击利用网络“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线上联系线下侵害未成年人、搭建运营涉未成年人色情网站等犯罪活动。(6月2日《中国教育报》)

  通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起诉涉嫌利用电信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7761人,起诉“隔空猥亵”“线上联系、线下侵害”等犯罪占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近六分之一。这个数字触目惊心,隐藏伤害令人扼腕。打好防“隔空猥亵”这场未成年人保护战,学校要积极作为,扛起自己的责任。
  未成年人成为网络上的伤害人与被害人,大多在于法治意识、思想道德、网络素养不高,只看到利益收益没看到安全风险,对于线上线下行为没有使用统一标准。防“隔空猥亵”,学校要加强法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孩子树牢法治红线、道德底线、上网标线,管好自己的个人网络账号信息,谨慎网络交友,不将QQ、微信、抖音等个人账号转借转租,不将有安全隐患的家庭场景、个人活动、隐私照片公诸网络,不将含有暴力、色情、毒品、低俗等不良信息的网站推介给他人,主动防范网络使用可能带来的各种安全风险。
  不法分子引诱、唆使未成年人参与违法犯罪的新手段令人防不胜防。有媒体近日报道,有教师感慨,教室内“班班通”很不好用,时不时就会跳出一个不知名链接来;有家长发现,学校统一推送、发放的培训链接和教辅资料,有的培训辅导内容很少,以推销校外培训为主,有的资料印有好几个二维码,扫开发现有的竟然是黄色网站。由此,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教辅资料管理,不给不良信息提供校园传播之机,并要求教师给家长、学生转发涉网信息、发放教辅资料时一定要多一个心眼、来一次试用,切实斩断非法违规信息校园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小部分未成年人甘于“沦陷”,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未成年,法律对他们约束不大。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履职”新闻发布会特别指出,“对于情节严重的犯罪,坚决依法惩治,让涉罪未成年人充分感受法治威严”。学校要给孩子们讲好这个法治思想,让他们懂得法律保护的是遵纪守法的公民,年龄绝不是躲避犯罪惩罚的保护伞,自觉筑牢法律意识,切实拒绝网络犯罪。当然,对于主观恶性不大、罪行较轻、属于初犯、偶犯、有积极悔改表现的未成年人,司法部门依法从轻处理了,学校教育也要严管加厚爱,帮助他们及时回到正常的成长之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