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横山区:聚焦“三个课堂”助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字数:2795 2023-06-07 版名:视点

  横山七小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种植蔬菜

 横山三小版画社团

  □本报记者 杨 乐 薛小琴
  充满朝气的啦啦操、激情澎湃的篮球操、热情豪迈的陕北民歌、慷慨激昂的朗诵、热闹喜庆的横山老腰鼓、版画、刻画……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近年来,榆林市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区级统筹、区域整体推进,制定出分级分层、相互协调的“三个课堂”总体推进计划,有序推进“三个课堂”顺利实施。
  减负增效
  让学习变得高效起来
  “‘双减’工作是国家进行的一场重大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本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区着力打造‘三个课堂’,赋能‘双减’提质增效。”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局长李云说。2021年以来,横山区积极建设好基于主时段的“第一课堂”,深入推进“课堂革命横山践行”,开展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互动式学习,构筑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合学生成长特征的新时代理想课堂。
  “‘第一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和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横山中学校长马小平说。根据学校实际,横山中学从2020年开始实施“活力课堂”,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探索,“活力课堂”从启动建设到进一步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课前教师精心备课,根据学情合理布置预习内容;课中按照“导、问、研、展、练”五种理念组织教学,凝聚小组力量,发挥学生专长,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会贯通;课后作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控制总量,分层布置,创新作业设计,减负增效。“‘活力课堂’改变了教师高耗低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益。”马小平告诉记者。
  为构筑理想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横山二中深入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不断完善“五环节”教学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教学。通过顶层设计、行政推动、示范引领、奖惩激励、方法指导等一系列举措,课堂被激活了,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横山区重视教学改革中教师的重要性和辐射带动作用,启动青年教师培育行动。研究制定了“横山区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培育行动方案”,通过选聘区内外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较高专业威望、良好社会声誉的教师培训专家,开展面向全区青年教师的全员培育行动和指向培养省市级教学能手的骨干培养行动,计划到2030年,为横山区培养造就一支分别占全区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总数15%、6%、3%以上比例的区级、市级、省级骨干教师队伍,“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占比达到全区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25%以上。
  提高素质
  让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横山区打造基于课后服务的多样化的“第二课堂”,将“缤纷社团活动”整合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深入挖掘学校现有资源,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发个性化、特色化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展示学生技能特长,彰显学校内涵特色。
  “我们学校的马亚萍老师的电影课程特别好,还有梁雨薇老师的版画课程,周丽老师的师生绘本阅读说写绘课程,王星翔老师的刻画课程以及我们根据地域特色开设的陕北民歌课程……”提起横山第三小学的社团活动,校长李会廷如数家珍。
  “我喜欢唱歌,但是我一开始又很腼腆,加入了陕北民歌社团之后,我不仅变得开朗了,对陕北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六年级六班的赵雪彤对我们说。走进陕北民歌社团的教室,同学们正在放声练习,见我们的到来,指导老师罗瑞特别热情地说:“让我们来好好给大家展示一下,拿出我们陕北人的精气神儿。”孩子们各个挺直了腰板,面带微笑地放声歌唱,在孩子们的歌声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陕北民歌的豪迈淳朴,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自信。
  横山七小根据自身优势,有效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利用学校功能部室、体育馆、操场、门庭等场所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开设曙光篮球社、动漫绘画、足球社团、汉字听写、诗词大会、舞动奇迹、书法社等28个校级社团;同时开设绘画、泡泡泥、舞蹈、剪纸、葫芦丝、英语角等29个年级社团,并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秦腔、陕北民歌、剪纸、泥塑、老腰鼓等非遗项目引入作为特色。
  “诗词社团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不仅学会了课内的知识,还增加了对课外古诗的理解,通过参加古诗词方面的比赛,改变了我的认知,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将来去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横山七小六年级三班张文欣同学说。
  “课后服务多样化后,为弥补师资不足问题,学校立足教师实际挖潜扩能,根据教师的特长爱好,做好课后服务岗位再培训,教师先学后教,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对在编有专长的专业教师,允许跨校走教,弥补薄弱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乔尚福告诉记者。
   开阔眼界
  让生命变得精彩起来
  横山三小走进文化场馆,加强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响水中学结合地域资源,开发“红白绿”三色德育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响水堡为学校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白色地域特色文化教育——响水冻豆腐为学校地域特色白色教育基地;绿色环保生态教育——无定河湿地和校园实践基地为学校绿色环保生态教育基地。横山二中在学校周边开拓了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八九年级36个班级近2000名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结合区域特色,横山区深入挖掘本地教育资源,丰富“第三课堂”载体。组织学生到区文化馆、博物馆、波罗古堡、区狄青塬羊产业基地、区风电场等地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厚植家园情怀;与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普特融合教育活动、播撒关爱种子;开发红色教育基地,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米脂杨家沟等红色基地研学旅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三个课堂’中的‘第三课堂’正好可以弥补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缝隙,实现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横山二中校长胡培斌说道。
  横山七小校长李峰说:“‘第三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有效开展好‘第三课堂’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和学校,参加社会生活、劳动实践和研学活动,使学生的认知、格局、品质、人格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在记者采访中,多位横山教育人表示,“三个课堂”建设的扎实推进,使学校的教育风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善教,更新了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学方式,提升了课堂效果。学生乐学,爱动脑,爱发言,爱活动,身心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为实现‘三个课堂’成为一个整体,全面发力,实现学校教育的‘质效双增’。我区将统一要求各学校编制融‘三个课堂’于一体的大课程表,有计划、有步骤推进课程实施,形成‘三个课堂’课程化的长效机制。”李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