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理教师的价值认同

□杨朝清

字数:1064 2023-06-07 版名:声音
  “我是心理学硕士,希望从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可入职后,学校安排我‘身兼三职’,担任语文老师的同时还是班主任再兼任心理老师。”一位去年入职的小学心理老师表示。受传统观念和考试指挥棒影响,学校和家长普遍更关注学生成绩,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不少心理老师往往兼着不止一项工作,甚至哪里空缺就到哪里填补。(6月1日《钱江晚报》)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发关注。一项对全国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分析表明,14.8%参与调查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前不久,教育部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正如一首儿歌所言,曾经很少烦恼的小小少年,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也增加了。不论是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等人际交往问题,还是早恋、单恋等青春期烦恼,抑或学业压力、学业焦虑和厌学问题,青少年不可避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乃至治疗,中小学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逐渐成为一种刚需。
  一方面,部分中小学还没有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让学生的需求找不到出口;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即使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甚至是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师,也没有实现“专业人做专职事”。既担任语文老师又担任班主任,理应专职的心理教师反倒成了兼职;这样的“心理教师做补缺的砖”并非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哪里有空缺,就让心理教师去“补位”,心理教师在一些学校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工具人”。“心理教师做补缺的砖”不仅增添了心理教师的工作负担,导致他们分身乏术、角色冲突,也会影响心理教师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更进一步说,正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认同,才会出现心理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
  对心理教师,不少人也存在着认知局限与思想偏差。有的家长急功近利,渴望心理教师能够立竿见影地让孩子热爱学习;有的老师先入为主地断定心理教师工作很轻松,只要和学生谈谈心聊聊天就好了,主观臆断心理教师工作量不足从而千方百计地给他们“压担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其规律性,表面轻松并不意味着幕后没有付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些人想象得那么简单。
  让心理教师被“看见”,让心理教师被尊崇,改善和优化心理教师的职业生态,关键在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认同,在价值排序中将其置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只有让心理教师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善待,他们才能更好地托举起学生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