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的价值意蕴

□闫生厚

字数:2327 2023-06-04 版名:理论
  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广大农村学校认真贯彻“双减”政策精神,积极开展课后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放学后学生无人看管、课后作业无人辅导的社会难题,但课后服务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指出的,“有的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不够高,校外资源统筹不足,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发展不充分,课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相对更低,难以很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广大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细究其中缘由,主要在于农村学校课程意识不强,课后服务缺乏课程引领。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提质增效减负,做好课后服务,仍需进一步探寻农村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的价值意蕴。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
  课后服务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的民生工程,课后服务课程能有效发挥连接、贯通、整合作用,协调处理好课内外学习以及完成作业与拓展学习之间的关系,实现课后服务的统一性、普适性与学生需求乃至家长需求的多样性、特殊性之间的平衡,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让学生和家长在课后服务中得到实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
  ▶落实“双减”政策的务本之道
  “双减”政策对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师资、资源、评价等做出了清晰明确的规定,使课后服务彰显了课程必有必要的属性,为依托课程开展课后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双减”政策指出:“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这标志着课后服务作为不同于学校常规课程的育人活动,国家是按照课程来进行顶层设计和要求的,这为学校通过建设和实施课后服务课程,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提出了要求。显而易见,“课程化”成为课后服务政策的内隐线索,是课后服务的基本指向,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抓手。对于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学校而言,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要主体和课程的供给方,发挥课程载体功能,盘活农村学校地域文化和“三农”资源,能有效解决长期制约学校发展观念、经费、资源、师资、设施等瓶颈问题,拓展服务时空和渠道,丰富服务内容和载体,平衡教育资源和学生、家长的需求,形成课后服务工作合力,保障课后服务的有效供给,这无疑会敦促农村学校教育回归本位、优质发展,真正落实国家教育民生政策,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意志,这不仅是遵循教育规律,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客观选择,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务本之道,对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农村儿童少年“上好学”,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全面实施新课程的必然选择
  课后服务课程属于校本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在课程类别部分规定:“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原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同时,《方案》在课程设置部分还明确提出:“各地各校要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发展学生特长。”不难理解,《方案》对课程的这种规定性的灵活设置就是要打通课内外藩篱,将课后服务纳入课程设置,加强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确保教学时间不再增加,从时间和课程设置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确保课程应开尽开,给予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自主权和学生课程选择权,保障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课后服务课程化能有效促进学校以往囿于学科知识为逻辑的课程转向以农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根本指向的建设路径,使课后服务植根于学校课程建设的“母体”,实现三级课程贯通衔接、内外呼应、科学统筹,一起共享素养目标、共建课程资源、共创机制平台,既能确保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落实,又能提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质量多样化课程,形成多种课程样态、丰富课程内容,有效实现校本课程拓展和补充国家课程的功能,为农村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是全面实施新课程的必然选择。▶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格局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历史进程中,农村教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而推动实现农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便是关键。教育要以一方水土为依托,促进人与一方水土的生灵进行对话。课后服务课程化有利于实施与一方水土相联系的在地化教学,是农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推进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现在的农村学校学生正是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是将来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新生代。农村现代化,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支撑。农村现代化,是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的现代文明生活,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蓝天、记得住乡愁乡恋乡情,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关键需要一支爱农民、知农业、懂农村的人才队伍。
  农村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就是着眼农村现代化建设,深挖广拓这座教育富矿,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丰富营养,让学生在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中理解农村、认识中国、了解世界,在参与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中,对农村充满希望,对农业充满憧憬,对农民充满崇敬,涵养深厚的乡村情感,为他们未来留在农村能生存,走出农村能生活,不论在哪里都能生产打好基础,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村现代化培育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