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青少年文明交往, 拒绝“有毒社交”

□付彪

字数:1199 2023-05-31 版名:声音
  未成年人欧某为赚钱,明知“上线”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犯罪,仍通过密聊软件与“上线”联系,为其提供引流服务,并联合同学洪某等人,共同招募团队成员,一起向犯罪分子提供帮助。日前,欧某、洪某因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被移送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审查中。(5月26日《检察日报》)
  据办案检察官介绍,密聊软件具有加密通讯、“阅后即焚”等功能,私密性极强。这类软件本身无害,但是犯罪分子通过此类软件给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设下套路,很容易将密聊变成“有毒社交”。而且,因密聊软件新奇,容易吸引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使用,犯罪分子便使用密聊软件与他们联系,并教唆、引诱其犯罪,传授犯罪方法等,使未成年人、学生沦为犯罪分子“帮凶”。这一案件,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社交、不良交友敲响了警钟。
  “无社交,不互联”,网络社交媒体正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很多成年人通过网络社交消解压力,未成年人更是有这方面需求。《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显著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手机在众多上网设备中占首位,使用短视频软件的比例超过六成。调查发现,青少年网络行为呈现出较高社交性和互动性,网络社交是青少年上网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其他网络活动向社交圈导流。
  据媒体报道,基于共同兴趣和同质审美建构起来的社交圈,已成为青少年发展社交关系的新场所,如盲盒圈、网游圈、饭圈、Cosplay圈、“二次元”圈等各类圈子应运而生。在功能上,网络社交满足了青少年寻找同伴、获取情感支持的需求。然而,由于网络扩展了他们的生活世界,使他们能够看到与身边日常完全不同的人与事,也会让青少年在网络社交过程中感到焦虑与不安,同时由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很多青少年往往会沉迷其中。
  青少年沉迷网络社交的危害显而易见,除了会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如长时间使用网络可能损伤视力、听力,影响生长发育,造成学业成绩下降,诱发焦虑、抑郁等问题,还会对青少年思想行为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比如,网络社交的沟通模式倾向于碎片化,久而久之会导致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下降,阻碍社交技能发展,引发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圈子被资本绑架,让青少年成为生产流量的工具人,金钱消费产品的“着魔者”;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容易使青少年成为网络欺凌或者网络暴力的实施者和受害者,甚至沦为犯罪分子“帮凶”。
  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社交,需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针对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使用的指导体系。学校应严格控制学生把手机带入校园,加强网络社交防沉迷教育,并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多些陪伴,身体力行减少网络社交,为孩子做好表率,帮助孩子增强自制力,控制使用社交媒体时间,培养孩子多方面兴趣爱好,不断提升孩子的现实社交能力。如发现孩子有异常网络社交或者发现孩子被骗,要立即保留证据,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侦破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