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双减”路,生活更精彩

□唐广俊

字数:1603 2023-05-24 版名:声音
  “双减”政策的实施已初步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但是部分学校背离了“双减”政策的初衷导致家长对于“双减”政策的前景有所担忧。“双减”政策仿佛走到了十字路口,笔者认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坚持走好“双减”路,学生的生活才会更精彩。
  “双减”的着眼点在于转变观念,对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长期以来,部分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的短视化、功利性、唯分数论是导致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和校外培训乱象的根源。作为“双减”政策的执行者,学校只有合理构建考评机制,减少教师非教学性事务,制定课后服务奖励机制,开展高水平教研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打消教师的顾虑,转变教育观念。同时,教师要引导家长相信学校的教育水平,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从源头上转变家长的观念,减轻家长焦虑和教育内卷的现象。
  “双减”的切入点在于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是落实“双减”工作的必要举措,而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尤为重要。丰富和拓展课后服务内容,构建灵动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是拓展课后服务渠道的重要途径。学校构建以教师资源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专业队伍,开设艺术类、运动类、益智类、科创类等课程,让学生根据特长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同时和国家考评体系接轨,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此外,学校要挖掘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开展课后服务,让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做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走进企业,开展职业体验;走进田园乡村,开拓孩子的视野、净化孩子的心灵……让课后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双减”的落脚点在于提质增效减负。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是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是消除校外学科类培训乱象的根本。学校以项目化学习为出发点,跨学科项目为载体,促进教学变革。为了让孩子在校内“吃饱喝足”,学校应强化教研组的“桥头堡”作用,引领教师形成大单元备课的思维,创建“研教学练评”一致性的课堂结构模式。教师只有保持课堂教学研究、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课堂训练、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才能达到研有目的,教有目标,学有抓手,练有重点,评有方向的目的。
  落实“双减”仅有课堂的提质增效是远远不够的,作业的“减负”才是重中之重。“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作业的针对性,丰富作业的类型,合理安排作业难度”是新课标对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新要求。学校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对作业时间的控制,以年级组为单位统筹作业总量管理,学科组合理设计体现核心素养的分层作业,构建合理的作业评价机制,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把学生和家长从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提升素养的活动中。
  “双减”的支撑点在于“家校社”协同育人。人们长期的认知观念中往往把育人职责推给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失位,孩子教育失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样态,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新时代教师、家长、社会的责任。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有义务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改变家庭作为学校第二课堂,家长成为教师助手的状况。让家庭教育发挥在学生品德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引导社会培训机构把德、智、体、美、劳作为辅助孩子发展的育人途径,消除义务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条教育体系,让教育回归正常的生态。家校社和合共生,协同育人才能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任何政策行稳致远不是一蹴而就的。“双减”尽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但是让这一政策落地生根还需要将其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纳入教管部门的督导管理之中,同时以评价制度来引领“双减”政策的良性发展。只有保持“双减”政策的活力和持久性,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