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彬州,咥一碗御面

□胡忠伟

字数:1252 2023-05-24 版名:文苑
  陕西彬州,得名自“豳”,古豳文化是华夏农耕文化的源头之一,传承久远。彬州地处关中,是显著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特征,山高沟多风大缺水。自古至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其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同时这里的人们也制作出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彬州御面,便是其中之一。
  彬州御面,是一道富有汉族风味的地方特色面食小吃,以其筋道可口而流传甚广,享誉西北地区,是招待亲朋好友、宴会席面上的一道“抢手菜”。外地人到彬州来都要先尝一尝这彬州御面的。而出门在外的游子,每每念想故乡,也会稀罕起故乡的这道菜。
  关于彬州御面,家乡流传着不少故事传说。相传,御面最早叫淤面。是周太王古公亶父居住在豳(今彬州市、旬邑县一带)时,他的妻子太姜发明的。太姜就是《诗经·大雅·绵》中提到的“姜女”,是周太王的得力助手,以贞德、善烹饪闻名于世。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太姜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再后来,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赴祖地豳国朝拜,点名要吃淤面。它的命名极有讲究,因其是用和好的面团洗制、沉淀而得,老百姓形象地称其为“淤面”;又因成品为薄如蝉翼的面片,色亮如玉,晶莹剔透,民间叫它“玉面”;再是秦、汉、唐各代,淤面一直是宫中食品。相传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经·豳风》颇感兴趣,就命人在颐和园修建了豳风桥。慈禧又从古籍中读到周太王正妃太姜制作淤面的记述,大为感动,就把彬州淤面列为贡品,所以有了“御面”的称谓。
  彬州御面好吃,好看,制作起来工艺严格、工序复杂,要经过四道程序:洗淤面、炼淤面、蒸淤面和切淤面。
  首先,选用彬州地区生产的优质小麦面粉,倒入盆中,加适量水和食用碱,和成面团,反复揉搓至细腻、光滑,盖上湿布,醒15分钟,再揉一次。然后,按照一碗面粉三碗水的比例,在面盆中加水,并反复揉搓面团。此步骤即为洗淤面。
  接下来,将洗去淀粉后的水沉淀4到5个小时,把上面的水倒出,剩下的面桨倒入锅中文火熬制20分钟。面浆凝固后,倒出来放凉。此步骤为炼淤面。
  然后是蒸淤面,就简单多了。将凝固的面团反复揉搓,至条状,用梳子摁上花纹,再上锅蒸40分钟即可。
  最后一步切淤面,最考验烹饪者的刀工。在乡下,人们喜欢用镰刀刃片,将蒸熟晾凉的淤面,飞刀切成薄片,这一步叫“片淤面”,“片”在这里是个动词,非常形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将切好的淤面装盘,加入食盐、酱油、陈醋、蒜泥、葱花、油泼辣子等佐料,再撒入汆熟的菠菜、黄豆芽、红萝卜丝等,一盘美味的彬州御面就做好了。御面看上去色泽光亮,咥起来筋道耐嚼,让人回味无穷。
  这么美味的民间小吃,虽说是地方特产,但由于其工艺复杂,小时候要想吃上它,大多还要等到逢年过节呢。那时候,人们普遍缺吃少穿,每年二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不少人家常常靠野菜和高粱、玉米等这些粗粮维持生计。
  如今,彬州御面不仅牢牢抓住了家乡人的胃,还成为家乡的一张名片和一项产业。彬州御面被陕西省烹饪协会评为陕西省知名小吃,在彬州市新民、小章等村镇,不少人都通过加工、制作御面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