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饮一盏茶

——《将饮茶》读后感

字数:1527 2023-05-24 版名:悦读

  □张筠
  朋友向我推荐这本书时,只用了“很耐读”三个字,于是我郑重地洗了手,泡了一盏茶,在藤椅中摆好坐姿,如此,捧读杨绛先生的这本《将饮茶》才算虔诚。
  开篇的序言《孟婆茶》便极有吸引力,颇具魔幻色彩。杨绛先生带着大家先梦游了一回“孟婆店”,据说喝一杯孟婆茶,可以忘掉过去的一切。所谓“孟婆茶”,即是俗语所说的“孟婆汤”,是一个人抵达人生彼岸时必喝之茶。在“孟大姐茶楼”,楼上有牛奶红茶、薄荷凉茶等各色茶点,而楼下只有清茶,杨先生不愿上楼,那我们就陪着她喝一杯清茶吧,虽然苦些,但余味悠长。
  该书由五篇回忆性文章组成。讲述了其父亲、姑母的生平遭际,钱锺书创作《围城》时的背景、趣事,以及夫妻二人文革时期的遭遇等。杨绛先生以她惯常的平和、乐观的心态,对一切所经历过的动荡、凶险,以及或喜或悲的记忆,都淡淡然流泻笔端,仿佛一桌普通的家常菜,细品之,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书中作者首先回忆了自己的父亲和姑母。一个是才华横溢、刚正不阿,胸怀报国志、家国情的中国文人;一个是不屈服于命运,性格孤傲、大义凛然,又历尽坎坷的知识女性。一个是有傲人成就和贡献的学者、法学家;一个是敢于挺身而出包容被蹂躏妇女而惨遭日军杀害的烈女子。对父亲和姑母的生平经历,杨先生没有过多的阐述和褒奖,而是用朴素的语言,于细微处入手,从生活琐事谈起,以话家常的口吻清淡托出,娓娓道来,不虚美、不粉饰,语言平实质朴,真切感人,体现出作者的真性情。
  而在“记钱锺书与《围城》”中,也许是受《围城》诙谐幽默风格的影响,作者的文笔明快了许多。从《围城》的成书始末到对书中各色人物的注释及一些轶闻趣事的描述,为大家进一步解读《围城》增色不少。特别是写到钱锺书先生从小到大种种“痴气”的表现,以及许多孩子气的、愚顽的行为,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使这位国学大师调皮、风趣、大智若愚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更凸显了钱先生的可亲、可敬与可爱。
  不过,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应是“丙午丁未年纪事”。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杨绛先生并没有怨怼、愤懑的情绪,反而用了幽默、戏谑的语调,活画出了当时情境下的世相百态,显示出举重若轻、襟怀坦荡的大家风范。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杨先生泰然处之。被剃了“阴阳头”,就自己想办法制作一顶假发。让扫厕所,就自备了小铲子、小刀子,将瓷坑和瓷盆收拾得雪白锃亮。作者从不怨天尤人,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处处显示着超然的生存智慧,读来令人哀中有乐,悲喜交集。尤其是在对苦难经历的描述中,杨先生并不仅仅停留在对荒诞岁月的临摹再现,而是将目光不时投向那些还未泯灭的向善的心灵:送煤师傅的热情,他人关心、安慰的话语,一个同情的鬼脸,还有那几个被她称之为“披着狼皮的羊”的红卫兵的温暖举动,这些都被作者形容为“乌云的金边”,尽管“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想起他们,残酷、冰冷的现实世界便有了“暖融融的感激”……
  杨绛先生用她豁达、宽厚的胸怀,接纳一切,又消融一切。正是这份自然洒脱、淡定从容,使她能够健健康康活过百岁。正如她在“隐身衣(代后记)”中所言:“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被杨先生低调地称为“废话”的这篇后记,倒更像孟大姐的茶,喝了教人茅塞顿开,似乎也想穿件隐身衣,不用趋炎附势,不为功名所累,如此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悠闲随心的大自在。
  让我们像杨绛先生那样,隐藏自己,沉潜自己,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其他的大可随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