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桂贤娣,学做“大先生”
——听桂贤娣老师《“慧”爱学生》讲座有感
字数:1723
2023-05-24
版名:成长
□冼丽君
有幸近距离聆听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模范班主任桂贤娣老师的讲座,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她的从教生涯,就是“大先生”最好的模样。
把自己教小
桂老师的讲座全程没有课件,说到激动处她把脚一跺,说到得意处她像小企鹅一样把身子一转,嘴里不时蹦出她的口头禅“乖乖!”62岁的桂老师俨然还是个孩子,一个活泼灵动的“超龄”儿童,只有把自己当成孩子,时常葆有一颗童心,才能眼里有孩子,心中懂孩子,行中爱孩子。作为小学教研员,我多次下校视导,发现所谓的“公开课”都是提前有所准备的,课堂上师慈生敬,教师卖力地“表演”,一会儿化身“导游”,一会儿变成“魔法师”,总之,“公开课”上的教师是如此的可爱,学生对答如流,氛围一片祥和。但是,一下课,撤走了摄像头、搬走了后排椅、送别了听课者后,我时不时听到教师在教室里开始了“河东狮吼”,跟不配合的学生“秋后算账”,每每此时,我只好低着头,绕开这个尴尬的场景。我常常反思,究竟“公开课”要“公开”什么?仅仅是一节好课吗?不是,是教师的全方位、高素质的展现,是课堂内容之外的东西,是除了知识之外更有育人价值的东西。这样的教师我为之汗颜,他们的学生我为之心疼。老师们的“童心童真童趣”竟然只是一番表演罢了,他们的眼里做不到有孩子,像孩子的课堂表演行为,也只是暂时的。桂老师“老顽童”式的动作、语言、微表情,是刻在骨子里的师者气质,是经年累月践行的“桂式烙印”,我们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的像个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
把孩子教好
我常常想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有“每日三问”,桂老师有“每周三问”: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这三个问题引起了在座每一位老师的反思与共鸣。
桂老师的教育理念——“因生给爱”,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她绘声绘色、幽默风趣的育人故事——“桂式家访”“梳辫子”“比书包”“塞牙齿”诠释了什么是“因生给爱”。她认真研究每一位孩子,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爱,有方法、有技巧,更有温度。
随着年岁渐渐虚长,我才慢慢领悟到桂老师的教育之道。太多教师在育人时存在简单粗暴的做法,例如一人犯错全班受罚;学生闹矛盾直接请家长;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孩子,教育方法都是一样的。我曾遇见老师当众批评了一位内心很敏感的女生,这个女生课后哭了好久……诸如此类的事件仍在发生。我也在校园见过,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和孩子坐在某个角落的地板上聊天谈心,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育人也一样。我们要像桂老师一样,深入了解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情况、家庭环境、个性特点、气质类型、兴趣爱好等,不揭孩子伤疤,给足孩子面子,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助力他们的成长。
做真教育
桂老师讲道,电视台在拍视频时,为了节目效果,当时只选取了30个孩子拍摄,另外30个孩子在外面哭。拍什么视频花这么多钱,要是给我,我可以为孩子做好多好多事情。多么朴素却又如此让人动容的语言,我听了当时眼眶就红了。这是她发自肺腑的心疼孩子、珍爱孩子。能够在公众场合,作为公众人物,不畏世俗,敢说真话,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教育情怀。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桂老师就是这样的大写的“先生”。
桂老师不管做什么,其指向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如今,新课标、“双减”、减负提质等背景之下,“大单元教学”进行得轰轰烈烈,各种宣传从不停更,诚然,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名师”走出去,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又真正留下了什么?“大单元教学”专家也在探索中,懵懂的老师不知道能教出多少清醒的孩子?学校各种宣传平台:从公众号卷到视频号,对家长、孩子指导的“干货”又有多少?这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做给谁看?走得远了,不能忘了是为什么而出发,好好根据学情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法,比所谓的形式更重要;所有活动的开展根据儿童特点精心设计,将五育并举、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桂老师的教育,是趣与暖的对话,情与智的相融,真与义的担当,梦与想的播撒。一个半小时的分享,意犹未尽,听不够,学不够,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反思:做不够。
回归孩子本位,教好每一个孩子,做真教育,真做教育。不忘初心,学习桂贤娣,学做“大先生”。
有幸近距离聆听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模范班主任桂贤娣老师的讲座,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她的从教生涯,就是“大先生”最好的模样。
把自己教小
桂老师的讲座全程没有课件,说到激动处她把脚一跺,说到得意处她像小企鹅一样把身子一转,嘴里不时蹦出她的口头禅“乖乖!”62岁的桂老师俨然还是个孩子,一个活泼灵动的“超龄”儿童,只有把自己当成孩子,时常葆有一颗童心,才能眼里有孩子,心中懂孩子,行中爱孩子。作为小学教研员,我多次下校视导,发现所谓的“公开课”都是提前有所准备的,课堂上师慈生敬,教师卖力地“表演”,一会儿化身“导游”,一会儿变成“魔法师”,总之,“公开课”上的教师是如此的可爱,学生对答如流,氛围一片祥和。但是,一下课,撤走了摄像头、搬走了后排椅、送别了听课者后,我时不时听到教师在教室里开始了“河东狮吼”,跟不配合的学生“秋后算账”,每每此时,我只好低着头,绕开这个尴尬的场景。我常常反思,究竟“公开课”要“公开”什么?仅仅是一节好课吗?不是,是教师的全方位、高素质的展现,是课堂内容之外的东西,是除了知识之外更有育人价值的东西。这样的教师我为之汗颜,他们的学生我为之心疼。老师们的“童心童真童趣”竟然只是一番表演罢了,他们的眼里做不到有孩子,像孩子的课堂表演行为,也只是暂时的。桂老师“老顽童”式的动作、语言、微表情,是刻在骨子里的师者气质,是经年累月践行的“桂式烙印”,我们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的像个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
把孩子教好
我常常想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有“每日三问”,桂老师有“每周三问”: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这三个问题引起了在座每一位老师的反思与共鸣。
桂老师的教育理念——“因生给爱”,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她绘声绘色、幽默风趣的育人故事——“桂式家访”“梳辫子”“比书包”“塞牙齿”诠释了什么是“因生给爱”。她认真研究每一位孩子,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爱,有方法、有技巧,更有温度。
随着年岁渐渐虚长,我才慢慢领悟到桂老师的教育之道。太多教师在育人时存在简单粗暴的做法,例如一人犯错全班受罚;学生闹矛盾直接请家长;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孩子,教育方法都是一样的。我曾遇见老师当众批评了一位内心很敏感的女生,这个女生课后哭了好久……诸如此类的事件仍在发生。我也在校园见过,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和孩子坐在某个角落的地板上聊天谈心,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育人也一样。我们要像桂老师一样,深入了解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情况、家庭环境、个性特点、气质类型、兴趣爱好等,不揭孩子伤疤,给足孩子面子,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助力他们的成长。
做真教育
桂老师讲道,电视台在拍视频时,为了节目效果,当时只选取了30个孩子拍摄,另外30个孩子在外面哭。拍什么视频花这么多钱,要是给我,我可以为孩子做好多好多事情。多么朴素却又如此让人动容的语言,我听了当时眼眶就红了。这是她发自肺腑的心疼孩子、珍爱孩子。能够在公众场合,作为公众人物,不畏世俗,敢说真话,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教育情怀。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桂老师就是这样的大写的“先生”。
桂老师不管做什么,其指向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如今,新课标、“双减”、减负提质等背景之下,“大单元教学”进行得轰轰烈烈,各种宣传从不停更,诚然,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名师”走出去,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又真正留下了什么?“大单元教学”专家也在探索中,懵懂的老师不知道能教出多少清醒的孩子?学校各种宣传平台:从公众号卷到视频号,对家长、孩子指导的“干货”又有多少?这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做给谁看?走得远了,不能忘了是为什么而出发,好好根据学情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法,比所谓的形式更重要;所有活动的开展根据儿童特点精心设计,将五育并举、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桂老师的教育,是趣与暖的对话,情与智的相融,真与义的担当,梦与想的播撒。一个半小时的分享,意犹未尽,听不够,学不够,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反思:做不够。
回归孩子本位,教好每一个孩子,做真教育,真做教育。不忘初心,学习桂贤娣,学做“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