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浅析

字数:1622 2023-05-21 版名:教育理论
  □王卓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着社会生活内容,它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从而促进学习进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即从生活着手,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生活背景中,引导学生观察、感悟社会生活,使学生产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一、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标表示,课程资源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载体。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找寻课程资源和教学素材,衣、食、住、行、用等均可涉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寻找丰富的教学素材,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积累出发,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融入生活中,借助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事例,建立起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也就是把生活经验知识化,知识问题生活化。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同时可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如此,教学生活化还打破因分科教学封闭的界限,通过对各种实用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及适当丰富充实,从整体上给学生展示一张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网。
  二、挖掘教材资源,提取丰富生活元素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元素。因此,我们在研读教材时,不能囿于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抓住教材中生活化的关键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最大限度地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将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从教材走向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背景。例如“让生活多一点绿色”主题单元学习时,涉及了环境污染、废物再利用、减少碳排放量等。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将单元教学进行整合:寻找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争做环保小卫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课本层层深入,逐渐走向综合性的生活实践体验学习,在实践中感受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积极践行绿色环保理念,让它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将学习道德与法治融入各种生活实践活动之中。
  三、信息技术赋能,助力课堂有效教学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难以理解且抽象的问题,相较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的一些事物,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为我们的教育赋能助力。在教学时,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平时不易看到的内容呈现在他们眼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然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认识事物;也可以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强化学生的观察、理解训练;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真实地再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学习情景、活动情景的优势,以声动心,以像传情,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印象、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四、优化作业设计,实现有效生活连接
  生活处处是课堂,课堂无处不生活。课内外的连接,“作业”是有力的桥梁,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连接生活,进行多元作业设计,是需要我们多费心思研究实践的。教者有心,学者有益,孩子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以核心素养为理论依据进行特色作业内容设计,通过特色作业激发学生潜能。在作业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构建主题研究型作业、创意手绘型作业、主题活动型作业、观察感悟型作业、劳勤融育型作业等模式框架。这些多元化、生活化的作业设计,有效地实现了道德与法治学习与生活的连接。如教学《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作业的设计可以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记录并参与家庭的日常消费支出,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明白家庭所支出的每一笔钱都是父母辛苦劳动所得,不可肆意挥霍。让学生制订“零花钱使用计划”,培养学生科学、合理、有计划地使用零花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育要回归生活,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既要帮助学生从生活走进课堂,又要让学生学会将课堂应用于生活。在教学时,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活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场景,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学生生活,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充满生活魅力。
  (作者单位:西安市鄠邑区东关小学)